分卷阅读26 (1 / 3)

+A -A

        “当真?”

        李三娘:

        她怎么听的像她家大郎做出来的事儿啊!

        第24章

        王蔚是个好玩的,王家在洛阳城中又颇有些名声,他说要借庖厨,立刻就有人响应。现在不是饭点,酒楼酒肆中客人稀少,酒店的东家在街上晃荡时恰好听见莫文远的理论,觉得很有趣,又想卖王蔚一个面子,当即便答应了。

        莫文远对庖厨要求很高,他先进酒楼堂前巡视一番,见料酒姜丝等佐料应有尽有,制式与他家中庖厨类似,鼎的底也足够薄,才点头。

        东家是行内人,看莫文远样子便知道此子并非纸上谈兵,是真刀实枪在厨房里历练过的,他同王蔚小声议论道:“这小郎君是个熟手。”

        王蔚气定神闲:“不是正好?再有见地,手艺不行,终归是纸上谈兵,他是熟手,我便能在保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他唏嘘道:“哎,若牡丹花菜的味道同他说得一样妙,我的花王怕是保不住了。”

        ……

        借完厨房之后,莫文远开始挑选食材,这是一门大学问,肉的质量,酒的味道,花瓣是苦是甘,都影响菜品。

        王蔚腆着脸道:“既都做了,小郎君不妨多做几道菜?一道菜配酒实在太过寒颤。”

        莫文远道:“鱼可吃否?”

        王蔚知他同意了,连忙道:“吃的吃的。”

        莫文远道:“就再加道牡丹鱼片好了,恰好洛阳城中鱼鲜很多,肉质上乘。”

        “小郎君并非洛阳人士?”听他说话似带长安口音。

        “长安人士,同家母同至洛阳办事。”

        关注牡丹菜之人颇多,闻莫文远要去挑选酒肉,纷纷给他指路,说此坊哪家的鱼最嫩,肉最好,酒水最香。

        唐朝的酒水大多是低度数的浊酒,他挑选半天才找到相对清亮香气醇厚的。而猪肉,这年头少有人劁猪,长安城中能买到劁过的猪肉还是因李三娘同养猪的农户说好每年去收肉。

        此法不过开始一年,农户发现但凡劁过的猪都肉质细嫩,无腥味,随随便便喂点什么就能长得腰大肚圆,体型比自然生长大好几倍。

        得了甜头之后,今岁长安城郊的农户开始大面积劁猪,甚至有人开始以此手艺为生。

        但手艺还未传至洛阳城,虽有人听闻之后特意请人给猪去势,但那些新生的猪仔才开始长,距离能够宰杀还要很久。

        无奈之下莫文远只能挑了一段猪里脊肉。

        水产品的选项更多,洛阳城中有大运河,捕上来的鱼个头大又新鲜,论数量更是应有尽有。量多则价贱,相较于长安城,洛阳的鱼不知道要便宜多少倍。

        莫文远家中也经常吃鱼,鲤鱼鳊鱼都很常见,等到开元年间,国家还会下令禁止百姓捕鲤鱼,言鲤即李,不过现在,李世民没有规定捕鱼种类。

        鲤鱼的味比较淡,更适合片了入酒,莫文远在鱼摊上跳了一尾活鱼。他在水桶中灵活地游动,尾巴不停打摆。

        他将各种食材带入酒楼,先把牡丹花瓣一片一片剥下来,切丝放入水盆中漂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大唐第一厨 分卷阅读26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