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9 (3 / 3)

+A -A

        ……

        俗讲更新换代还是很快的,前几日还在说孙悟空现身江南河鲜会,此回就变成大明寺菩萨降鼎了,此讲被归在了莫大郎俗讲系列中。

        因是在大明寺发生的事,他们寺院必要大肆宣传,莫文远是其次,重点是让百姓知道他们也是菩萨降临神迹的寺庙,与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而长安与洛阳也紧随其后,莫文远与大兴善寺与白马寺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俩寺庙之僧侣听逢他有奇遇,万万不肯错过。

        兴善寺中慧远和尚听闻此事,还挺高兴,他是从江南僧人口中直接听说的:“此鼎我是知道的,每过几十上百年他就会现世一次,寻找当世名厨为主,寺院中有关于他的记载。”

        江南僧人不知此事,听慧远和尚说后还挺好奇的:“那鼎的上一个主人?”

        “上任主人是没记载的,此鼎的历任主人多是世家供奉的厨师,若谁得了鼎,家主人准会作为谈资与同侪炫耀,而能供奉大厨的家庭在东土也是屈指可数。”

        “往前百年都没听说簪缨世家有鼎现世,兴许是大隐隐于市的民间厨师得到了鼎,不过我又曾听说是太上老君拿此炼丹去了。”

        僧人听得一愣一愣,心道太上老君能拿去炼丹,来头也太大了。

        “先不说这,你且同我细细道来,江南地的俗讲是如何说的,讲词记不清楚无妨,只需同我说内容便可。”

        又过了些时日,长安大小寺院开始传唱新的俗讲本子,说菩萨在江南被莫大郎一道素菜打动,降下异宝之事,百姓很熟悉莫大郎之名,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还畅想等他回了江南,要去李三娘食肆买吃食,说不定就是异宝做所。

        宫中圣人也听闻了此俗讲,然他知道的更多些,各地俗讲都隐去了鼎之具体来历,只说是为厨神所用,物老成精。原因简单,易牙的政治名声很不好,是干政失败的典型,如果此名为君王所知,很是不妥,也正是因此缘故,知道鼎真实姓名之人少之又少。

        然就有人不喜莫文远,又或者是以他作筏子想要攻击寺院僧人,此人脑洞大开,偏偏误打误撞撞上了事实,他在圣人面前声泪俱下描述:“古之被冠上厨神之名的人少之又少,烹子的易牙就算一个,此鼎言为厨神用过,又怎确定不是易牙?”

        “易牙当年以厨艺受到提拔,后想干政,寓意实在不好,莫大郎其心可诛。”

        圣人看他唾沫横飞,似笑非笑,当时也不说话,等遣散了众臣后与心腹近臣谈起此事道:“我可是年老体弱的齐桓公,会宠幸一小厨?”

        “圣人英明,自不会做出此事。”

        “更何况那鼎确实是观音菩萨所赐,大唐气韵汇聚之地,菩萨又对我等帮助良多,鼎便为易牙所用过,也并非大事。”

        “猜忌过分乃昏君之兆。”

        魏征等人早就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他们当时听那人小题大做,也在心中嗤笑,若真因莫文远得鼎对他提防,才是真气量狭小,搬弄是非,纠结于文字游戏非明君之举。

        既说到了莫文远,他们就谈到了从天竺习制糖法之事:“也该是时候找莫大郎回京了。”时隔一年,圣人的心思还未改变,依旧准备让莫文远加入西天取糖的队伍。

        “过些时日就拟旨令莫大郎归京吧。”

        ……

        唐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这里的多灾多难,特指自然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蝗灾、各种灾害频发,光是京师就被各种不同等级的频繁的地震摧残了好几次。

        若是在只有人的年间,百姓官员乃至圣人定会怀疑频繁的灾害是否预示圣人失德,又是否预示国家未来的走向,然而这是在玄幻大唐,神仙精怪与人共存,得道高僧,修行多年的道人,甚至有灵感能力的寻常人都能与神仙交流,他们问上苍灾害是否是神仙降下的某种提示,神仙摊手道:不存在的,和我们没关系,就是普通自然灾害。

        这话让圣人又是放松又是紧张,放松是因为自己并未失道,神仙无意干扰国家命数天地伦常,紧张是因为自然灾害不可琢磨,发生不发生只能靠地动仪来显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大唐第一厨 分卷阅读109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