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文远欲撰书,但时间拖得越久,他那书中的内容就越发多,时至今日,《天竺美食行》已经扩充成了《齐民要术》一般美食界的小百科全书,而且他才写了一小半,他琢磨着原本的名字已经不大贴切了,干脆换个名字。
美食行记?美食漫谈?莫大郎食单?他想了几个名字都觉得很土气,一点都没有齐民要术的味道。
苦思冥想许久,莫文远决定先放下取名之事,把药膳之书整理出来,在调养沈辉身体的小半年中,他整理出了三十多道菜,皆有调养身体之功效,有的可以滋阴补阳,有的可以补肾虚,有的可以清热解火,有的可以明目,将这些菜的方子、烹饪方式,还有效用以及医疗知识一一记载在纸上,竟然形成了一本不薄的小书。
莫文远将其给大明寺的住持看了,对方直言道:“此书可供天下医师观,莫大郎既已写出来,何不以雕版印刷术印之,后作推介?”
“可行?”
“有何不可?”
……
名人效应在每个时代都存在,莫文远是此时代名人,故他写的食疗书一面世就被医师医正医工们议论纷纷。
唐代医生等级分明,而收医生的机构也不是很多,官办的综合性部门有太医署,颁布医疗政策、培养专业医生都是他们的工作。
给皇家人看病的则是尚药局。
民间并无甚机构,有名的悬壶济世的医师大多已经被吸纳进尚药局,或者是进太医署教导学生,真正为百姓看病的,多是技艺不精湛的医工以及寺庙内的僧人。
寺庙内的僧人有像大明寺住持这般,具有大德大智慧,精研医术、清心寡欲,无论是在官府间还是民间都很有口碑。
莫文远之食疗方经过了住持的验证,便算是过了明路,即便是太医署中地位较高的医师都不敢轻易忽视,再加上他走的是药膳食疗的道路,这道路虽有先人研究,却没有细化到菜肴烹调之法上,只说某种食材具有何作用,如何搭配却不大清楚。
他竟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此事传着传着,此事竟传到了圣人的耳中,他在小朝会结束后对身旁大臣道:“可听闻莫大郎撰写一书,名《食疗药方》?”
大臣中有的听闻此事,有的不曾听说,房玄龄此时年事已高,却还精神矍铄,听圣人言便主动回应道:“是有此事。”
“莫大郎何时改钻研医术?”
“以我之见,不算钻研医术,此书乃他在空蝉法师协助下完成。”
“可是大明寺的空蝉住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