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是也像树一样,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活上几百年,几千年,是不是也挺好?”
“一棵树太孤单了,要是两棵树在一起,倒也不失为一种快乐。”
“要是一棵树死掉了呢,另一棵树还能活下去吗?”
“当然要活下去,要不谁给她遮挡阳光。”
静姝似乎默许了我的回答,可是她是真的在乎问题的答案呢?还是只是自言自语寻找一个情绪的出口?
我约静姝出来爬山,本欲用自己的积极心态来感染静姝,却总是被静姝拉回到忧郁的情境中,难以自拔。我不知所措,难道忧郁就是青春的常态?那爱是不是拯救的唯一良方?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游园的人们越来越少,人流从出口散去。夜幕下的公园秋风瑟瑟,路边的竹林,杉树林沙沙作响,仿佛都焕发了生机,世界似乎一下子转入了另一个维度空间,我感到一丝的凉意,乘着夜色离开了公园。
☆、第8章
周一晚上,我背着书包,在教学楼里游荡,每个教室都进去看一眼,希望看到静姝的身影,后来走到了一个阶梯教室门口,里面学生很多,我就从后门溜了进去。
讲台上有一老师正在上课,晚上通常是选修课,老师光头圆脸,厚唇大耳,双目炯炯有神,沉默无言时,颇有威严,开口说话时,却神情温和,语气亲切。
老师先是拿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几下,就画了一尊佛像,惊呆了在座的同学,喧哗的教师瞬间安静下来。
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课。老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儒、释、道,三者的结合,这些基本上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小时候,我们学儒家的经典,孔孟的著作,形成了一个中国人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等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建功立业,追名逐利,中国人又开始信佛,求子,求升官发财,保平安,保富贵;等年老了,又开始信道,渴望得道成仙,长命百岁。古往今来,大抵如此。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心,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我听得津津有味,也觉得受益匪浅。我是一个工科生,每天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各种生物现象,同时也喜欢探索人生的本质。
下课后,学生们簇拥在老师周围,热烈地探讨着诸多人生的疑惑,我才发现静姝也安静地站在教授的身边。
我迫不及待也跑过去凑热闹,站在静姝对面,洗耳恭听,假装没看见对方。直到老师走后,我们才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
“想不到你也对这课感兴趣?”静姝问道。
“我是受你启发,来寻找精神存在的意义。”
“怎么样?找到了吗?”
“还没有,不过这老师讲的不错,确实对传统文化有了了解。”
“你们工科生就是太理智,太科学,其实人本质的问题,不是科学能说得清的。”
“可是科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还是不相信迷信的。
“社会物质财富是发展了,但是人的精神财富不一定就比古代强。人类历史几千年,但真正大师辈出的年代也不过两三个时期,却指引着人类的思想发展。”
“科学是一直在发展,很多未知的事情最终都会解决的。”
“但科学解决不了人精神上的痛苦。”
“科学当然也不是万能的。”
“所以科学解决不了的,可能就得交给哲学和宗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