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吃饭的时候嘴巴很大,喝水的时候嘴巴很小。我爸从小就这么说我。”
这个解释完全合理,我想起之前和江涛、刘爽在一起时的反应,不禁乐了。
“怎么了?标准答案是什么?”静姝看我笑了,反问道。
“是眼睛,我白天的时候眼睛很大,晚上睡觉眼睛很小。”
我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不止心眼那一个答案,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那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往那个方向去想呢?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因为和静姝在一起脑洞大开呢?
吃完饭,我们步行回学校,一起去参加晚上的英语沙龙。当天的活动搬到了主楼的阶梯教室,学生会请来一位美籍华人教授做讲座。我们过来后,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走道上都坐着人,后排也站满了学生。我们站在教室后面,好不容易挤出一个位置,可以看到教授的脸。开始时,教授用英语演讲,开了两个玩笑,气氛缓和很多。他左手拿着一本英文书,关于美国教育的,经常念一长段。教授的英文着实难懂,大家又很想知道在说些什么,不知是谁先提议,讲座就改为用汉语介绍中美文化差异了。
教授先从美国文化的先进性开始讲起,讲到了美国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接着讲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中间穿插着自己在美国读书的辛苦和坚持,最终顺利拿到了绿卡,这一切都是上帝保佑。教授讲得热血沸腾。
接着,教授开始讲人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底线。随手就从兜里掏出来一本《圣经》:感谢主,上地创造了人类。
我越听越迷茫了,究竟是我们文化不先进,还是人出了问题。我找不到答案,只是觉得怪怪的。
晚上,我和静姝一起在校园里晃悠,两个人都若有所思。听了一天的佛学,道学,上帝学,到底那个是对的?那个更伟大?
此刻,一轮满月挂在树梢,银色的光线从树枝的缝隙里铺泻在校园的主干道上,和桔黄色的路灯光线交织在一起,光影迷离,倒像是一幕别样的风景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看着身边美丽的静姝,我在爱情的光影里,也迷失了。
☆、第10章
静姝很快加入了禅学社,我自认为天资愚钝,与佛无缘,有所抗拒,但又想和静姝在一起,就一起加入了禅学社。
周三晚上,我们参加了禅学社的迎新仪式。
迎新仪式就在文学院一层的小阶梯教室举行,来的人不多,新人有十多个,师兄师姐来了七八个,杜教授也特意出席。
仪式开始前,每人发了一杯禅茶,闻着清香悠远,入口顿感心胸宁静。禅学社社长周阳明师兄给大家介绍了禅学社的各种情况。我闻着茶香,思路早已不知神游到何处,唯一感兴趣莫过于去寺庙的禅修了。
之后,师兄让大家静坐三分钟,倾听自己的内心。这三分钟的时间,我的思绪从生物学的进化论开始,从远古的猿猴联想到现代自己,从记事起的童年到现在的大学,从故乡的小院到小城的校园,仿佛在时空轮回中,进行了一次旅行,这也许就是心静的力量。
我想不明白的是,在我还是一只猴子的时候,似乎很快乐,我和静姝在老家的院子里,尽情地玩耍,而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反而失去了简单的快乐,连向静姝表白的勇气都没有了,但是转念又一想,倘若真要回到远古时代,静姝就只能属于肌肉强大的猴王,那像我这样身体瘦弱的人,岂不是更没有机会了?我开始觉得沮丧,院子里的那只静姝猴子,也转眼就变成了村里留着鼻涕的翠花。
杜教授给新成员上了第一节课,关于禅的基本知识和修禅的意义等,通俗易懂。课毕之后,杜教授邀请大家周末去他家里做客。
周六下午,我和静姝一起,去了杜教授家里,同去的还有几个新同学。杜教授的家就在学校旁边的家属区,就在黛山脚下,一片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墙皮脱落严重,墙面因为常年的潮湿,变得暗黄,甚至黑褐。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一段水泥台阶,路边杂草很多,路面上青苔从石头里长出来,斑驳陆离,路的两边摆放着一些菊花盆栽,把整条小路装点的情趣盎然。
路边的石凳上,座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安详地眯着双眼。我知道他是学校里一位知名的老教授,我们毕恭毕敬地走了过去,生怕影响了教授的沉醉时光。
杜教授家在顶楼,没有电梯,我们爬楼梯上去,楼道内阴暗杂乱,而进去杜教授家里却是别有一番天地,屋内和阳台上摆放着各种绿植,有铁线莲,绿萝等。屋内家具古色古香,极具韵味。靠阳台的一面立着一个大书柜,里面都是一些线装古籍,蜡黄的颜色显得房间很有书香气,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佛教书籍和古文经典。最顶端的格子里摆放着一尊佛祖像,更显神秘庄重。教授的书桌也是红木色,桌面上摆放着玉山的雕塑和紫檀木的笔筒。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显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神灵,又损害了这份庄严。
杜教授跟以往一样,侃侃而谈,思路敏捷,热情高涨。从西方哲学史到东方文明,从佛教到儒家学说,他总是能引经据典,答疑解惑。静姝虔诚地听着这一切,我有时听进去了,有时又不知神游到何处,总觉得有些压抑。
作为一名生物系的学生,我知道是生物进化论本质上解释了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诸多现象,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进化生物学更是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又名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宗教神学没有任何关系。
临走之时,杜教授又送给我们两本书回去读,一本是《心经》,一本是《金刚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