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1李牧有假肢的事见于《战国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出走》: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
2其实天然磁石应该达不到这个效果的(⊙﹏⊙)b原谅一下作者忽视物理规律吧,作者只是觉得这样写……哎……比较有意思
3战国时代末年韩国人,著名的水利工程师,为秦筑渠三百余里,号称“郑国渠”。原本是韩国派来秦国的间谍,这里作者脑洞郑国被捕后由李斯说服了他投降秦国。
4《战国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出走》:武安君……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5《韩非子·劫弑臣》:明正法令,设置严刑,用来解救百姓的祸乱,消除天下的灾难,使强不欺弱,众不侵寡,老年人们得享天年,幼子孤儿得以成长,边境不受侵犯,这也是最重大的功绩啊!愚蠢的人不懂这些,反而看作残暴。
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始皇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国殇
几日后,李牧被诛,赵王换赵葱、颜聚为将的消息传入秦营。王翦立刻召开了誓师大会,表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当求一战消灭赵军主力,长驱直入!已经修整多时的秦军将士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王贲更是在会上力求攻打头阵。王翦内心也按捺不住长期等待后的激动:廷尉,老夫也要让你见识一下老夫的能耐!
就在誓师大会一日后,秦军迎来了另一个更出乎意料和振奋士气的消息:秦王嬴政要亲征赵国,三日后即至井陉口!
对于嬴政坚持亲征赵国,各方有不同的说法。秦军皆感奋于秦王亲冒矢石,与士卒共生死;山东各国皆言秦王睚眦必报,必是要在赵国大开杀戒。赵高却知道,当秦王收到廷尉信简的那天起,便日夜筹划亲征之事。
嬴政来到军营后,立即会见了王翦。王翦想到自己先前对李斯之计多有不屑,便主动向秦王称赞廷尉敢于用险用奇。嬴政却肃然拱手道:“此计虽成,但也有侥幸。大将军稳扎稳打,方是打大仗的智慧!灭赵战法,还望大将军赐教。”王翦心中不禁对秦王的胸襟又佩服了几分。他将自己深思熟虑多日的战略详细禀报秦王:“南北两路大军同时猛攻,杨端和南军合围邯郸,李信进逼信都和柏人行宫。如此,赵国一定派井陉山赵军出动,或救邯郸,或救信都。到时候老臣率西路前锋越过关隘追击赵军,君上指挥中军坐镇其后。三路秦军,切断邯郸、柏人、信都间的联系,犹如将赵国拦腰斩断。消灭赵国指日可待!”嬴政大力赞许了王翦的战略,秦军全面进入战前状态,如同拉至极限的弓,千钧之力不得不发。
而赵军方面,李牧下落不明、司马尚被降职的消息使得全军军心散乱。新上任的指挥官赵葱和颜聚更因怯战主动放弃了关口的几处险要。司马尚虽心中痛骂蠢货误国,却也无能为力。秦将王翦得此情报,更是大呼天助我也。
**************
太行山如银蛇蜡象般巍然屹立于天地间,呼啸的西风扬起遮天蔽日的旌旗。井陉口前,三十万秦国精锐黑压压如扇形聚集在关口,犹如无法阻挡的洪水猛兽要瞬间吞噬淹没这个狭小的缺口。
嬴政策马飞驰,略过两翼铁骑,弓兵方阵和重甲步兵,伴随着潮水般的呼喝声登上高高的云梯,他举目四顾,猛然拔出出征前新铸的宝剑,剑锋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圈。他心中一股顶天立地的豪情油然而生: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嬴政响亮而豪迈的声音回响在山谷天地间:“大秦勇士们,决战就在今日!凡灭赵中立功者,功加一等!”
“吾王万岁!万岁!”
伴着响彻天地的军鼓与呐喊声,在冰雪覆盖的山谷间,秦军攻势如惊天动地的巨雷般扑向赵军。
“大……大将军……秦……秦国人打来了……而且那个……”一个赵军侦察兵连滚带爬地跑回一直不敢去瞭望台观望的赵葱和颜聚面前,战战兢兢汇报道。
“那个什么?快说!”颜聚催促道。
“那……那个……传说吃人的秦王……他他……他真的来了!”
赵葱世家子弟,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已经双腿发软,颜聚好不容易支撑着他才没有跌倒。
这时,已被免去副将之职的司马尚顾不得越职,愤然上前,一把揪住侦察兵的领口:“几路兵力,什么方向!”
“四……四面八方……都朝我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