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 (2 / 3)

+A -A

        但世上没有如果。事实就是在楚国有帝师的封号的余文正,单单因楚帝驳回了他的折子,便悬梁自尽,草草‘殉国’了。

        余慕娴直到现在都记得余文正临死前给予弟弟的厚望。

        “贤儿,你定要与邺城共存亡!”

        这便是余文正留给她弟弟余慕贤的血书内所记述的东西。

        五日前,它缝在余文正的里衣里。

        余慕娴无比庆幸她那柔弱的娘亲惊闻夫君死讯后就晕厥在地,否则,她也不能保证她那践行‘温良恭俭让’的娘亲不会选择一罐□□邀她与她那不谙世事的弟弟去黄泉与爹爹相聚。

        坦言,余慕娴也不知该如何去评述余文正。虽然依着她在花月国的经历,可预料她此世的爹爹余文正,凭借‘文死谏’定然能名垂楚、燕两国青史,但余慕娴还是觉得活下去比入史重要。

        史是死的,只要人活着就能改,人不一样。人是活的,只要死了,便什么都没了。

        所以余慕娴在余府上下忙着操办丧事的时候,手脚麻利地仿着亲爹余文正的笔迹,写了封要自己娘亲带弟弟南渡的遗书。

        国破了,能跑,还是该跑的。

        娘亲、弟弟按照楚国的规矩,该算作妇孺,既是妇孺,那便该依着圣贤口中的短见,麻溜去逃命。至于什么‘忠孝节义’,还是留给楚国的大能为好。

        事实上,两世为人,余慕娴已是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较常人看地长远。死并没什么难的,活着才不易。

        望着牌位再叹口气,余慕娴听到了打更的吆喝声。

        “咚——咚!咚!咚!咚!”

        五更了?

        五更天是余慕娴与自己娘亲余夫人约定好的离府的时机。楚帝似乎也知道邺城要破了,故而自三日前起已经开始封城。余慕娴也是废了颇多银子,恭维了颇多来吊唁的文臣,才为娘亲谋了个私逃的后门。

        余慕娴对走后门没有什么愧疚之心。楚国在朝为官的臣子心里都清楚,能逃的,早就逃得差不多了。余下的,皆是不能逃的。

        就如她余慕娴,此刻便是顶着余府百年的门楣,也顶着楚帝的眼睛。

        帝王也是不介意妇孺逃走的。

        余慕娴半点都不介意把南渡的机会给自己的弟弟。她心里清楚的紧,若她那小白花弟弟留下,定然是必死无疑,而换作她,许是有一线生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女相 分卷阅读1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