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这些粮食日用品和药七成由朝廷出钱,他们只需出三成就可。
道观也是一样。
此消息一公布,原本被抨击的僧道口碑立刻有了翻转。
民心舆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元清帝感慨的同时不由更加谨慎,且制定律法坚决杜绝民间办报。
而在居养院建立的同时,由太后皇后等出头,施行元清帝先前的承诺,长安城第一间慈幼局成立。
第124章离开
长安城第一间慈幼局设在了开化坊荐福寺附近,荐福寺的居养院已经建了起来,短短几日,有不少附近的孤寡凭身份牌入住,也有老人结伴来领取口粮和日用品。
为了不让这些慈善成为面子工程,元清帝特意吩咐大理寺在门口设置了举报箱,凡是有寺庙敷衍了事甚至虐待老人的,可以匿名举报,由大理寺派专人调查。
其它各地也一样,在官府门口设立举报箱。
而且为了防止官僧相互,会派记者和当地一些乡绅村长定时参观。
慈幼局也一样,为防止克扣虐待,会定时派人抽查。
当然,元清帝设立举报箱还有其它目的,只是暂时不便立刻拿出来,等大家习惯了举报箱的存在后,再慢慢添加。
慈幼局开门的当日,元清帝特意下旨准许太后皇后等人出宫剪彩,受到邀请的各命妇们纷纷到场,直接借着慈幼局的院子,举办了大魏第一场慈善拍卖。
将慈幼局交给太后皇后几人来管理,是元清帝做了多方考量后的决定。
在面对孤儿方面,女子天生比男子更富同情心更有爱心,尤其自身有子女的,关于现代孤儿院的种种,皇后和梁才人也与他详细谈过,便是主张人人平等,律法更完善的现代都无法避免各种虐待事件出现,何况如今,民间蓄养幼婢的不在少数。
大魏律法规定强奸者,绞;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更详细些,欺奸有夫之妇者,死;无夫者,杖一百七;十岁以上女者,杖一百七;十岁以下女者,死,虽和同强。
凡豪势之人,强夺良家妻女奸占为妻妾者,绞,夫殴妻致死者,绞,等等。
而对受害女子也有明确安置,强奸妻前夫女,并杖一百七,妻离;男妇受翁欺奸,男妇归宗;父妾受欺奸,妇人归宗等等。
然而官府无法时时刻刻盯着每个人,元清帝也顾及不到所有,总会有豪强贵族私下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便是宗室中也有不少,加上受害女子多数都会隐瞒,律法在许多时候形同虚设,元清帝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一步步来加强。
加上慈善一事事关大额银钱,天长日久难免财帛动人心。
所以关于慈幼局一事,他思来想去,选择交给太后和皇后几人来办,再加上许多闲来无事的命妇,对这种出风头涨名望的事想必会极热衷。
果不其然,慈善拍卖会当天,算上捐款,总共统计了近三十万贯,还是各命妇们克制后的结果,毕竟没有哪位官员会愿意沾上贪腐的名号。
元清帝瞧着皇后几人一箱箱拉回来的银钱,心中感慨,同时暗下决定,像这样的慈善事业继续下去,扩散到全国,当然相关制度也必须完善。
“这些命妇下次未必会再捐这么多。”皇后也有她的考量,“我打算下回连长安城的富商家眷们一道邀请来,恐怕就不是区区三十万贯了,不过要她们甘心捐钱,得有一个彩头,这便得劳烦陛下了。”
“什么彩头?”元清帝问。
皇后笑道:“只需要一个名号就行,义商,凡是捐款数额排到前三的,便可以得到义商的称号,最好再由陛下亲笔题字做成匾额发下去,想必这些富商会趋之若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