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冷笑:“果真是歪道杂学之辈,不识礼数!”
他还道这新学之首多有本事,如今一瞧不过是个及冠不久的黄口小儿,靠着一些旁门手段蛊惑圣上罢了,何谈立学教人。
刘愿压根不想跟他废话,不过是别人推出来的炮灰而已,直接道:“何为杂学?何为旁门?百家争鸣之时,你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之一,在它学眼中同样是杂学是旁门,你儒家不知进取,还不许它学崛起?若你儒学真如你所说,何以新学会发展至此?不反思自身反而一味打压他人,这就是你儒学之风?”
近十年的皇子生涯,为他养出了一身气度威严,一字字冷言厉语出来,还真将这帮儒生震慑住。
“你且回去告诉那叫你来闹事之人,三日后我会在城中设下擂台,咱们便来比一比,究竟是儒学强还是新学更强,百姓们更认同儒学还是新学!”
说完也不理会这些人,将高诚和魏曙一手一个拎起进了门。
家丁立刻识趣的关门,护卫排开一列挡在了门前。
这厢刘愿正式跟儒家下了战帖,长安城里,元清帝看着外交部送上来的文件,脸色难看。
第172章再现
元清帝本来心情是极不错的。
银行开业不到一月,安王呈上来的流水便给了他一个大惊喜,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从勋贵官员到富商农户,存入银行的钱财远超出了他的预计。
这还只是开始,还有不少谨慎小心的在观望,银行的营运性质聪明人稍作研究就会明白,存钱进去虽然保护了财产,但也同时暴露了自己的积蓄,尤其财路不正的一些人。
便是那些光明正大的富商也要考虑一下,毕竟财不露白。
除了那些真的认为银行方便的,大都只是碍于政令敷衍而已。
但即便如此,整个长安城八间银行加起来积攒出的财富,还是叫元清帝惊喜,甚至心惊。
他知道那些勋贵大臣虽对着他哭穷,其实并非如此,却没想过远比他以为的更富,当年大魏与匈奴开战时,太傅提议希望勋贵众卿踊跃捐资,然而拿出来的还没有眼下报表上的零头多。
元清帝想到当时那些臣子的嘴脸,再看着眼前的报表,只觉莫大的讽刺。
这还仅仅只是长安城,且仅仅只是开始,若等银行遍布整个大魏,只怕存进来的财产数会震惊天下。
所幸银行并不是单纯提供他人存钱,不然单靠那点手续费根本维持不了多久,重点是存贷利差,而且有了这些流动资金,先前搁置的一些事也能快速进行了。
然而好心情在看到外交部的上奏时全无。
元清帝看到的是来自驻交趾大使的文件,上面说的却不是交趾,而是交趾邻国真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