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1 (3 / 4)

+A -A

        怡巧前些日子,他们没少谈论关于种地的问题,古代是农耕为主,农业得到非常多的重视

        ,只是天时有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靠天吃饭。

        哪像后世啊?有个什么旱涝,政府都给发补助金,还监控粮食市场。

        大明这个时候,丰收了粮食降价,农民不赚钱;不丰收粮食贵,农人们还是饿肚子。

        加上大明边军屯田,乃是祖制,实际上,这种祖制却让大明的官兵越来越像是务农的农人

        而非骑马打仗的士兵。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吴有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才提笔开始写:臣对….。

        君问,自然要臣对了。

        国家要安定,根本在粮食。

        如果人人都能吃饱肚子,傻子才造反。

        后世为什么有“康乾盛世”?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吃饱肚子,甭管穿的多破烂,起码

        不挨饿,而他们不挨饿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已经推广了玉米跟土豆,雍正年间的康熙御稻是

        让北方这边有些地方都能种植双季稻了。

        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

        并不是无病呻吟的,你想啊,粮食产量高了,百姓们日子就过得丰足,流民、造反的都会

        减少,赋税也能纳足。

        以此类推,税收得齐了,朝廷官员就能足额发俸,军土们也能领到粮饷。

        据已经做了翰林的李东阳说,现在的官员们,普通一点的翰林,一个月就给两石米的本色

        ,折色都给不值钱的糙米,还常不给足数。

        而刘大夏那儿也好不到哪里去,刘健就更别提了。

        李东阳说的更可怜,他说翰林别看清贵,同时也清廉,他见过不少翰林都很有才华,但是

        他们在生活上就很窘迫了,去别人家赴宴吃酒,带上一尺布匹、半条咸鱼都能吃得高高兴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白云深处有为家 分卷阅读411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