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 (2 / 3)

+A -A

        “殿下,这本书可有什么问题吗?”列战英走进议事厅,见他盯着《翔地记》发愣,开口问道。

        “没什么问题。”每一条目他都细细研读过了,梅长苏的批注也读了又读,甚至抄下研究。“没问题就好,”列战英抱着头盔,“我看您读这本书好多天了,还以为有事儿呢。”

        “就是没问题,我才觉得不对。”萧景琰揉了揉酸痛的手腕。抄录的批注被他圈圈点点,笔墨淋漓,梅长苏的批注看起来仿佛只是单纯的对山水草木的评价,并未涉及其他,更无嵌字藏头。“若只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为何苏先生、蒙挚,乃至母亲……都对它如此在意……”

        一个参将走了进来,“殿下,户部尚书沈追求见。”

        “沈追?”萧景琰长眉一挑,“这么晚了……他来做什么?”

        第十八章

        萧景琰由滨州侵地案与沈追相识,其后沈追升任户部尚书,二人时常讨论国计民生的诸般事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沈大人夙夜前来,是有什么急事吗?”

        沈追将一份文书递给萧景琰,面露焦虑。霜降之后,各地上呈秋收的年表,有五个州府连遭天灾,几乎颗粒无收。“既如此,便需朝廷拨付粮款赈灾,沈大人找我,可是需要我做什么?”

        “靖王殿下。”沈追摇头叹息,“您十年未涉中枢政事,有些事,怕是您根本不知道。”

        萧景琰不解,沈追又拿出两份奏折,展开一一详述,“这赈灾一事,在太子和誉王眼中,可是好大的一块肥肉。朝廷拨下去的银两,十分中能有三分到灾民手里,那便是大幸了……”

        沈追的意思,是让萧景琰去主持本次五州府的赈灾事宜。萧景琰满口答应,送走沈追之后本想去找梅长苏商议,可一看时辰,已到子时,料想梅长苏早该睡下,思虑再三,决定还是不去打扰,一切待明日朝会归来后再说。

        不出沈追意料,户部的折子递上去,梁王果然选了誉王前去赈灾。沈追一个劲朝萧景琰使眼色,萧景琰振袖而出,朗声道,“父皇。”

        “景琰,你有什么想法?”

        “自儿臣承蒙父皇恩准接办实务,自觉进益良多。赈灾之事,事关重大,不可不亲赴灾地。此次五州府受灾,范围极广,又多为苦寒之地,儿臣以为,誉皇兄千金贵体,如何受得住风霜煎熬,倒是儿臣常年沙场征战,筋骨粗糙,不惧苦艰。所以,儿臣斗胆请父皇准许主理此次赈灾,为国分忧。”萧景琰昨夜反复推敲数遍措辞,有备而来,自然侃侃而谈,梁帝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说得不错!果然进益了!那这次——”

        “父皇!”誉王萧景桓上前一步,“请恕儿臣不能领受!”说着看萧景琰一眼,“为国分忧,哪怕什么辛苦。景琰虽然进益,但毕竟资历尚浅,于地方事务一无所知,所以,这次还是儿臣前去,更为妥当。”

        “说得有理。”梁帝沉吟,“景桓主理过多次赈灾,毕竟班底纯熟……”

        “请教誉皇兄,”萧景琰早料到萧景桓会来这么一手,“赈灾目的为何?”

        “当然是灾情平复。”

        “那么,赈灾银粮拨付下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方可称得上是灾情平复?”

        “灾民领了银子粮草,灾情自可平复。”

        这回答正中萧景琰下怀,他面朝梁帝,长作一揖,“儿臣以为,主理赈灾之人,胸中需有全局,方可统御全局,勾合上下,由此灾民不至凛冬饥馁,而来年春耕,田地不荒——不如此,灾情怎可算是平复?”

        “你说得简单,”萧景桓冷笑,“景琰,这赈灾救济可不是纸上谈兵,你以为空口白牙一讲,灾民就满意了,不暴动了?”

        萧景琰气结,“你——”

        “行了,”梁帝最见不得朝堂上争吵,不耐烦挥挥袖子,“景桓说得有理,这次……就还是你来主理。朕累了,你们都下去罢。”

        萧景桓得意洋洋,鼻孔中哼出一声,身上那股龙涎香气肆无忌惮,愈发张牙舞爪。萧景琰气结,却又无计可施。沈追更是大摇其头,出了金殿三步两步追上萧景琰,怒气冲冲道,“真盼着天上劈下道雷,正砸在誉王头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