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7 (2 / 2)

+A -A

        (当然还有各种辅兵民兵)

        曹操进攻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

        1、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徐晃为先锋西渡黄河在河西站稳脚跟。

        2、中路:沿大路,经潼关进入;——曹操自己吸引联军主力。

        3、南路:先南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其他将领。

        曹操的战略规划很清晰:主力集中潼关做出潼关与联军决战的架势,为徐晃西渡黄河创造条件。

        八月,曹操抵达潼关坐镇,与马超等互相对峙。

        潼关对曹操重要,对于关中联军也同样重要。

        潼关虽险,却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关,须以大军方可屯守。

        而曹操用大军紧逼潼关,摆出非要从潼关进入关中不可的架势,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关的防守上。

        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曹操听说,不忧反喜。

        关中联军远离巢穴,让关中诸将更深地卷入叛乱之中。

        曹操在潼关附近解决他们,比起深入边远去逐一解决他们更是方便。

        马超等关中联军抢占潼关,看似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那却是曹操给他们预设的大陷阱。

        最阴险的是曹操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

        曹操更坏的是,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

        而曹操自己却等到七月麦熟后才起兵,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其结果必然是,秋季过后,关中各部将无粮可证;冬季来临,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

        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

        曹操的经济实力本就远远大于(后方及保障系统远)关中各部,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这场战争的结局无疑早就注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眼见联军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关。

        曹操暗中却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四千人渡过浦阪津,据河西为营,准备接应曹操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

        徐晃出身西凉军,熟悉关中民情、地理,后面的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

        闰八月,曹操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

        这里曹操和马超打了一个遭遇战,就是演义中的割须弃袍,事实没有这么夸张,但一样危险,正好过河的时候被马超打了个措手不及。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