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 (2 / 3)

+A -A

        哎,当时有人也这么质疑了:“谁说邹县的那个人很懂礼的?进入太庙,做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在这里,“鄹人之子”就是指孔子,孔子的家乡在曲阜东南,那里古时候是一个叫“鄹”的县邑。

        孔子听闻,也不恼怒,他说:“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孔子“每事问”的行为确实是礼节充分的表现。

        您想啊,孔子固然有知礼的美名在外,但他实际的官职是掌管司法的大司寇,跟宗庙之礼毫不沾边。

        因此,尊崇《周礼》上要求人们要各司其职、谦虚谨慎的礼法,即便孔子再知礼,在别人的职务范围也不能随意行动。

        孔子这种给予别人尊敬的守礼行为,落在不懂礼的人眼中就变了味儿,还以为是:孔子笨笨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询问他人呢。

        所以呀,我们要锻炼出长远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上,不要肆意言论。不然的话,不仅仅会造成他人的名誉伤害,更加将自己的无知展露得一清二楚。

        今天就到这里,下章见!

        孔子最为守护的东西竟惨遭挑衅!

        《八佾第三》里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礼制有关,除了之前重点讲过的反面教材季氏以外,还有一大批人奋勇争先地违背礼制!

        要知道,孔子的毕生愿望就是恢复礼乐教化,以重现周公时代的平安岁月,使得天下万民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之交,可怜的孔夫子屡屡遭到挑衅。

        为了更真切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了让大家更深层地体会孔子遭到的压力,今天,我们再来看相关的两则内容。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则

        孔子(捂着脸):“禘祭,从‘既灌’这个环节往后,我都不愿意看下去了。”

        感觉最后一句用粤语说更带感,注意拿捏好三分无奈、七分鄙夷的语调——“真系冇眼睇咯!”

        首先,跟您解释一下“禘祭”是什么活动。

        在《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在祭祀方面有四个大型活动:禘祭、郊祀、宗祭和祖祭。其中禘祭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禘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大祭。

        注意哟,这里的“始祖”是指同一血脉的家族认可的源头祖先。

        我们回到文本进行详细说明:周人禘(名词作动词)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分卷阅读25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