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歌笑着摇摇头,对他解释道:“我名字不若你的好听,还是不加。”
“在我心中,你的名字最为好听。”荀飞光眼里带着笑意,声音温和,“不如叫飞歌学院罢?”
“不不不,这名字不大好听,还是用飞光学院最好。至于没用我名字命名,是否有人会记得我的问题,我觉得完全不必担心,我想,这么一座学院,后人一定不会忽视它的建校人,再不济,我们将校史写好一些传承下去便是,我相信人们必不会漏掉这样重要的信息。”
飞歌学院这名字实在有些羞耻,沈歌不好意思用。
荀飞光见他真心不想用自个的名字,亦未勉强。
学院的名字确定下来后,荀飞光专门托朋友请一位书法家出山为飞光学院题匾,待来年学院开了之后便能挂上去。
同时,荀飞光还令百里宜在大燕各府散出这个新学院的消息,借此吸引先生过来。
飞光学院与一般学院相比,最大的优势便是银钱足够。在银钱的推动下,沈歌相信要请先生过来完全不成问题。大燕大多数有本事的人都想着将手上的手艺传承下去,子子孙孙代代无穷,不过亦绝对有人会不在意后代,而是选择拿到手中的一大笔银钱。
“这么说来,沈歌儿,你给先生的月俸是多少?”韶信好奇地问,“怕是能有上百两罢?”
“韶大哥觉得多少合适?”沈歌没把话说死,“一百两一年可够?”
“一百两?”韶信有些懵,“所有先生你都要出一百两一年?”
第92章信件
一百两银子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在县城舒舒服服地生活六七年,莫说是偏远的南关府,纵使在京都,国子监的普通先生一年也拿不到一百两俸禄。
沈歌道:“俗话说千金买马骨,南关府偏远,我无甚能给那些先生,唯有多出些银钱,以此吸引有才识之人过来。”
“话虽如此,不过每名先生一百两年俸,这也太多了些罢。”韶信脸上仍残留着不可思议,蹙眉道:“况且你要聘请的先生还不是能教人段文识字的科举先生,只是杂学先生。莫说一百两,纵使砍去一半,来南关城的先生亦会蜂拥而至,何至于此?”
现在学院还少,先生亦不多,一百两虽多了些,但也不至于让韶信动容。
可现在只是开始,若日后更多学院建起来,成百上千的先生来此,他们是否也要付多达百两的年俸?还有学生,先生年俸这样高,学生该出多少束脩?束脩高了之后,可有学生愿来此地读书?
韶信并非商人,不过与百里宜相处得多,数他还是会算。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沈歌出的这束脩都高了些。
沈歌却坚持,“我既开了这个头,目标便不是偏安一隅的小书院。莫看现今学院还未建起,什么也看不见,日后我必让飞光学院成为大燕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学院。”
学院一开张,最重要的便是格调莫掉下来。若他只付先生五十两年俸,招一般的学子,看起来的确会好起步一些,不过恐怕几十上百年之后,飞光学院仍是籍籍无名的学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