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廷顿时来了兴趣,“哦?那又如何?”
“我早年曾去过松鹤楼,它以面点闻名,数卤鸭面最富特色,吃起来肥而不腻,入味非常。如今竟不想在临镇也开了分号,不如
我们正午便去那儿罢,也好解一解你的馋劲儿。”
杨书廷听了自然喜欢,急忙连声应好。
吃过面后,杨书廷又拉着燕青在街上溜达,街上行人渐多,店铺一家又一家开起了门做生意。临镇最闻名的除了碧尘湖,大概便要算胭脂了,临镇的胭脂多是采燕支草、红蓝花、蜀葵花及重绛所制。
采后浸于碗中几日,再细细榨一遍汁液,取丝锦薄片浸染其中,再晒之,卷成细长的小卷儿用银丝扎紧,最后收于奁盒中出售。所制胭脂色彩迥异,如妃色、绛色、彤色、茜色、殷色、樱桃色之类,可谓娇媚万分。
杨家少爷从前出入风月场所惯了,姑娘家的脂粉香油也见过不少,当下走进一间脂粉铺挑了一盒雕刻芍药花样的胭脂。胭脂铺的掌柜是一个年轻的男子,他笑着说,“公子好眼光,这盒胭脂名曰锦澜,色泽娇艳,暗蕴芬芳,你要是买来送给心仪的姑娘,保管她喜欢。”
杨家少爷本是欣赏,听了掌柜的话便也了笑,“这胭脂虽好,若是不讨他喜欢那也无用。”
那掌柜不信了,“这锦澜可是上上之品,哪家姑娘会不喜欢?”
“若是姑娘家也就罢了,只可惜不是姑娘家。”
杨书廷手中掂着胭脂盒,笑眯眯地由胭脂铺里出来,把那胭脂铺的掌柜目瞪口呆地留在后头。燕青只在一旁无奈摇头,“买便买了,何必作弄别人。”
杨书廷笑得狡黠,“他既然不服气,我便也就直说了。要是燕青不喜欢,那认了姑娘家的名头如何?”
燕青看他一眼,似笑非笑,似嗔非嗔,“胡闹。”
杨书廷听得这一句嗔语,心里一荡,只是在大街上不敢过于孟浪,只悄悄牵了燕青的手。借了宽大的衣袖作遮掩,两只手紧紧牵在一起,一只宽大温暖,一只温润微凉。
燕青微微垂下头,耳廓淡红,光天化日之下,喧嚣人群中,两只手握在一处,是谁的手心暖烫得让人心悸,是谁的手心微湿却不曾松开。
从前我执着你的手教你一笔一划地习字,拉着你的手细心地教你捏包子,牵着你的手带你去看影子戏,握着你的手带你去院子里堆雪人,你玉雪可爱,一身红袄站在皑皑雪色中,笑容飞扬,梨涡清浅。
如今却换你牵着我的手,带我看遍春花夭夭,看遍夏荷亭亭,看遍秋水盈盈,看遍冬雪皑皑,即使四时更替,景移物换,唯一不变,仍是言笑晏晏伴我旁的你。
正午去过松鹤楼吃完心心念念的卤鸭面后,杨家少爷拉着燕青把不大的临镇逛了个遍,等回
到浮水客栈附近处时早已到了戌时,遥遥长街华灯漫漫,两人恰好碰上一队迎亲的队伍。杨家少爷天性喜闹,即使渐渐长大了敛了性子,看见热闹处还是忍不住拉着燕青去瞧瞧。
迎亲的队伍伴着奏乐浩浩荡荡前行,前有红炮仗,后有唢呐人,更抬着十笼八箱陪嫁妆奁,一派欢天喜地。
街道两旁站着许多看热闹的行人,纷纷议论这是哪一家的姑娘新嫁入夫家,看这气派阵仗那得多贵气啊。杨书廷与燕青站在人群中,燕青凑近杨书廷道,“你不是没成过亲,怎么忽然起了兴趣来看?”
杨书廷低头答,“看别人的总归是新鲜些。待会我们顺着这迎亲队伍走,看看夫家如何?”
燕青一向顺着他,便点头和他一同顺着队伍走。
待走了不到一会儿,迎亲的队伍便停了下来,原来是到了夫家。杨书廷与燕青在门前的人群中挤挤搡搡,看那一身大红满身喜气洋洋的新郎官新郎用脚踢轿,然后卷起轿帘,迎出凤冠霞帔的新娘子。新郎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子额上作势欲扎,人群中顿时发出一阵热闹的哄声。
杨书廷看得不解,转头问燕青,“燕青,新郎官这是在做甚么?我记得在我成亲时可没这举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