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回望了一眼城楼上面色兴喜的年轻陛下,以及道旁欢欣鼓舞的百姓,蓦地溢出满腔热血,将手中的马鞭一辉,信心十足的喊道:“全军!出发!”
草色青青,旌旗蔽空。这一年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论是他,亦或是汉军都带着无限的豪情与壮志。
战火的硝烟之中,向着天际的那一面“克服中原”字样的大纛迎风飘扬,诸葛亮是那么的自信,自信到多年之后,每当回忆起都会在心中留下愤恨的哀愁。
他那之后才明白,纵然他已经见识过真正的毁灭,也再也见不到新生了。
原来,曾经,他们居然有过那么好的机会。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很多时候,历史对于经历者而言,是血和泪混合着前行的悲切,对于翻阅者而言,仅仅是一段文字的叙述。
第一次北伐就在几段字里行间落下帷幕,诸葛亮由汉中返回成都,本就不忍斩了马谡,又传来伯松孩儿去世的消息,一夜间,诸葛亮似乎苍老了许多。
晨光熹微,越向都城,那丝光亮越发明媚。
一股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微凉的露水浸润了征衣。雾霭过后,依稀山风抚过树林,只见远山一片葳蕤。军营中升起袅袅炊烟。
士兵都是三五围坐一团,匆匆吃过饭食。此刻,遥想到百里之外便是心念的亲人,恋人,奔波疲惫的脸上难掩兴奋之意。
太阳缓慢的升起来了,带着几分暖融融。
锦官城里,为了迎接相父归来,刘禅身着朝服,在城外十里相迎。众多百姓先暂且放下手中的劳作,将道路两侧围个水泄不通。
在他们朴素温驯的眼眸中,对于政治,对于战争的失败并未系有过多的情节。农家人生性纯善,倘若在阡陌上讨论嚷嚷一嗓子,这场仗其实不算失败,只是没赢罢了。
对于活在乱世中的人,一生所求之事,不过“安心安身”四字。诸葛亮给了他们这种安心,川蜀之地给了他们这种安身,所以他们愿意追随。
谢恩与陛下之后,牵着马走向城门的诸葛亮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
道旁的百姓们大多喜滋滋的望着归来的征夫们,更有眼尖的,大声疾呼着或儿子,或夫君的人。
有些能团聚的,心中不免满是安慰,只是也有些巴巴的望着,却也只能是望着。
目睹这些人间喜愁的诸葛亮,一时间想到了故去诸葛乔,眉头间深深拧起。
这次北伐,伯松去了,却没有回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