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3 (2 / 3)

+A -A

        这地方初春,气温不冷不热,而且这面坡向阳,正适合休息。

        孩子们下了马车,纷纷抻抻懒腰,有人跑远处背人的地方解手,早上光顾着紧张了,忘了接手的也不是没有。

        但是更多的人是贪看初春美景,闻着山杏花香。

        “应景背一首杏花的诗,能背出来不?”于良吉看孩子们喜欢,就提了这个建议,给他们醒一醒脑子。

        “尊老爱幼,这里没有老人,就先爱幼吧,请小师弟先来!”这里头最大的比于宝宝大六岁,叫一声小师弟不为过。

        “行,让宝宝先来!”于良吉觉得也不错,小孩子嘛,培养一下机智,而大孩子们,则是有理有据,明明什么准备都没有,突然要咏诵一首跟杏花有关的诗句,可不得先想一想么。

        找的理由也不错,小师弟!

        宝宝年岁小,说错了或者背不出来也无所谓。

        不过大家没想过他背不出来,宝宝背书很有天分的,而且很喜欢看唐诗大全,睡前读物也是宋词大全。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于宝宝还挺应景,这是一首宋朝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好,好,好!”于良吉高兴地鼓起了掌,连脸色都红了许多,兴奋地,他就说,他家宝宝没事看着睡前读物,很有帮助!

        在现代,孩子的睡前读物都是童话故事;在古代,你就别想了,想也没用,于是于良吉就给孩子安排了唐诗宋词和元曲等。

        这东西简单,一首一首的,还不长,孩子当睡前读物,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么。

        原主会作诗,也只会平常的一点,于良吉压根没那心思。

        “小师弟果然喜欢看书,这首诗是谁写的?我都不知道!”有人承认自己短板了,还不如一个八岁的孩子。

        “这是一首宋朝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我前些天睡前看到的,刚背会没多久。”于宝宝可爱的道出了实情。

        于宝宝这一首诗背出来,大出众人意料,大家以为他会背一首唐诗,谁知道竟然是一首宋诗,宋朝最出名的是词,而非这样工整的诗句。

        还是冷门的以杏花为题的诗句。

        又这么应景!

        大家纷纷鼓掌,于良吉与有荣焉。

        石宏大将水囊递给了于良吉,让他喂了宝宝一点水。

        剩下一人一首,都背了唐诗,宋词少见,因为他们都背过唐诗三百首,填鸭式教育下来,不会背也会背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夫夫孩子热炕头 分卷阅读243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