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回孙家其实也没少借着这机会敛财,至少从结果上看孙煦也还是有心去为民做主一回的——除了出面弹压商户不许囤积之外,还由元春出面说服在金陵颇有些体面的薛家率先出面,做出一副不论如何都不去哄抬物价的样子。而且薛家也同时捐出了不少棉花粗布和粮食药材帮助朝廷安抚民心,哪怕这些东西其实并不多么值钱,甚至薛家捐的所有东西加在一起也顶多就不过几万的银子,但却是如今百姓过冬最需要的东西。
薛家作为商户人家能在金陵官场有几分体面,在底下商户们眼里更是很有些威严的,虽然不至于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但若是这种满打满算也就花费个万八千银子的事情,不少人还是乐得给薛家这个面子。毕竟这些东西对百姓来说的确算是有些奢侈,对于不少家底殷实些的人家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事,不仅讨好了官家还能担个慈善的名头,省的被人批驳成个为富不仁的罪名。
——其实这事之所以能办得漂漂亮亮的,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多半人家出面捐的都只是东西,还都是些不太值钱的东西,也不用担心有人从中伸手克扣太多,至少总有大半东西是能真的发下去的。
金陵的商业发达得很,富户自然也少不了,只要有个小半的商户有心贡献一二就总能凑出不少数量的东西。哪怕真分下去的时候总难免有各种的问题,却到底安抚了民心。
百姓的适应能力其实强的很,大多数人家并不会真的因为只一个冷冬就彻底过不下去了。有时候之所以会出现恐慌,更多还是商家哄抬物价引起的。
而今年金陵这边有官家出面弹压物价囤积,又有不少商家捐出来的粗布棉花之类的东西,哪怕这气候的确比往年冷得多,竟也没让人感到太难熬。至少等开春再统计人口的时候,金陵这边的人口数字竟没因为这一冬而减多少,比之边上不少地域的人口锐减的状态来说,已经算是格外令人欣慰的了。
每逢遇上点天灾,无论严重或是不严重,总能迎来一回人口的锐减——倒不是说所有减去的人口都是死亡了的,比如有的人家卖儿卖女或是干脆举家投奔到富户里头依附着做下人,其实都算是减少人口了,而人口若是想增长却是除了让良民百姓努力生孩子之外再没别的法子了。
百姓生活本就不易,除非风调雨顺万事顺遂,否则免不了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再加上人口买卖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很多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分割线————
只能说元春毕竟没怎么学到王夫人的心狠手辣,或者说经过在宫里头的历练,元春在与人为善方面格外有自己的心得。
别看薛姨妈只不过捐了万八千两银子的东西,但经不住这东西是真管用啊。
初冬的寒流只是个开始,等日子再过一过就开始下雪了,而且还算是大雪。
在元春看来,这天气还是比京城里的冬天暖和一些的,但是对于南边人来说,这已经是个极难熬的寒冬了。
其实哪怕气候再冷,毕竟也是南边儿的地界,也没人去管谁家去捡柴火坎树枝回家烧火取暖,算起来真被直接冻死了的人也总是少的,再加上天气冷下来都已经是入冬之后的事情,至少粮食都已经归了仓,也总不能饿死人了。
多数时候人觉得过不下去了还是因为失了希望。
庄稼人都知道,恶劣的天气经常是连着来的,虽然今年是入冬之后才冷下来的,并没耽误了粮食的收成,但若是来年开春的时候土地没来得及化冻,就基本意味着明年的收成泡了汤。
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卖自身去给富户人家做下人呢,哪怕从此生死就不由自个儿了,好歹有吃有穿有住有工钱可拿。
别看金陵这边有商户人家的贴补,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其实起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能带给人充分的信心。
原因简单得很——这种邀买人心的活计肯定不可能由商户人家出面,而吏部对官员的考评也或多或少会和名声挂钩,这种明摆着刷名誉的事情自然是得交给官宦人家来做,同时也算是打着朝廷的名号。
也给了百姓一种朝廷不会放弃他们的信心。
金陵官员打着朝廷的名义安抚民心的事情自然是要上报的,别人家顶多是在折子里提一句号召商户乐捐而已,只孙煦一家的折子里头详细写了有所贡献的商户名字,里头自然缺不了薛家的名字。
按着元春的话来说,左右实实在在的政绩已经拿到手了,略给那些商户人家一些好处,日后也好让他们能更加尽心尽力。
按理来说,孙煦一个从五品的外官的折子是很难上达天听的,不过南边这一回的确损失惨重,独一个幸免于难的金陵自然显得突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