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4 / 5)

+A -A

        难产,古代女子的噩梦。

        李采药不眠不休守护了两日两夜。

        水渊喜得一对龙凤胎,大人孩子平安。

        那一刻,水渊握着心爱女子的手,几欲落泪。

        朝中大臣以为祥瑞之兆,上本奏请大开恩科,普天同庆。水渊依允。

        吴松果然参加了武考,自然是宝玉央了北静王保荐的。

        这吴松十分争气,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顺利拔得头筹,成为□□建国以来实力最强的武状元。

        且是由无名小卒脱颖而出,一考成名,成为后世一个传奇。

        说起来吴松的成就,宝玉的功劳不小。

        宝玉特意请教了姜先生,得知科举武考分三场。第一场试射马步箭,第二场试技勇,第三场考兵法。

        其中前两场对于吴松来说自然不成问题。第三场兵法就不好说了。

        兵法,就是行军打仗的方法。其中包括带兵、行军、布阵诸多内容,难度极大,绝非写一篇两篇文章那么简单。

        宝玉本着送佛送到西的原则,每天拉了武松和自己一同上课学习。兵书要看,孔孟之道也要学习。闲暇时二人也讨论一些什么孙子兵法、武穆遗书之类。姜先生抽空开小灶,悉心指教。

        关键是吴松此人性子倔强,认准了的事就一定坚持到底。眼看人生有了新的期待和目标,白天练武晚上习文,从不松懈。其刻苦用心,宝玉和贾兰自叹不如。

        此次恩科,宝玉征求过姜先生的意见,也下场参试,轻松进学,名次居中。

        贾兰火候不够,暂且不考。

        吴松虽不是贾氏子孙,但毕竟是贾府出来的。宝玉更是自贾珠以来,荣宁二府的一个秀才。从贾母、王夫人,到东府的贾珍和尤氏,都觉面上有光。

        贾珍向贾母提议大排筵席以示庆贺。贾母心动,打发人叫宝玉去商量。

        宝玉在贾母榻下小凳子上坐了,一边捶腿一边笑道:“老祖宗,珍大哥,依我说,这很不必。今年咱们家喜事连连,实乃上赖天子之恩,下托祖宗之福。咱们有花钱摆酒席唱戏的,莫若把这项银子钱省下来,接济城中的贫苦百姓呢。一来为咱们娘娘和小皇子小公主祈福,二来咱家也为子孙积些阴德。老祖宗说可好啊?”

        贾母甚喜,道:“可是呢,我的心肝儿,你想得周到。珍儿觉得呢?”

        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书读得好,有见识,侄儿这做哥哥的倒是浅薄了。既如此,这事情交给侄儿去办,保管妥当。”

        当下计议已定,贾珍又陪贾母闲话两句,告退出来,自去料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