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一定不能再让别人看到她们那样的眼泪,她要笑着对所有人说,虽然我们家只有三个女儿,但是照样可以很幸福。
、苏凤(修改)
阿藜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大姐苏凤终于在除夕的前几天回了家。
阿藜看着年轻了八岁的姐姐,顿时百感交集。
在她看来,大姐就像她的第二个母亲一样。小的时候大姐就会让着她,什么好吃的都不跟她们争,脏活累活也是自己抢着干,她基本上只要好好读书就行,所以上一世苏妈才会觉得自己的小女儿有些娇气。而且,就在明年,姐姐苏凤觉得父母年事已高,家里的农活也没人能帮得上忙,就自己招了个女婿入赘。上一世母亲过世后,爸爸的身体也不太好,是大姐和姐夫撑起了她们的这个家。那时候大姐肚子里怀着七个月的身孕,血压高得吓人,每天好多东西都不能吃,生完孩子后人整个瘦了一圈,而且血压也变得比怀孕之前高了。所以,阿藜觉得姐姐是自己的第二个母亲一点也不为过,妈妈过世之后那半年的时间,她几乎天天往家里打电话,总感觉听到了家人的声音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人知道,当她独自一人站在学校寝室阳台的时候,居然有过跳下去的冲动。“人生无常,生无何欢,死又何惧?活着若不够快乐,或许另一个世界才是最好的归宿。”半年后等她走出自己生命的低谷,回顾往事的时候才惊觉,要不是自己悬崖勒马,及时的化悲痛为力量,恐怕事情又是另一番样子了。
经历过一次痛侧心扉,人总会变得成熟很多。现在看到朝气蓬勃的大姐,阿藜忽然释然了,如果是梦,就好好的做梦吧。如果某天梦醒来回到现实,她还是会坚定的朝着自己的幸福之路向前走。人的潜力总是无限的,某些你觉得自己肯定无法承受的事(譬如亲人离世,丈夫背叛等等),在真正经历之后,就会发现不管怎么样,只要活着,只要活着,我们就能继续活下去。
“妈,这是我给你们买的大衣,还有爸的帽子,你先收起来吧。”苏凤见一家人这样站着大眼瞪小眼也不是办法,笑着说道。
“还有小燕和三妹的两件衣服,一会儿咱们回房间我拿给你们。”阿藜一直觉得,三姐妹里大姐是最好看的了,而且也很会挑衣服。大学前自己的衣服,几乎都是大姐一手包办的,她只管跟着去试穿就行了。本来阿藜见到大姐就很激动,看见她给每个人都买了衣服更是感动,她去这一年挣的钱也不多的。苏家的这个新年因为大姐苏凤的归来,一家人终于团圆,可以算是这一年来最开心的时刻了。家里也早早的打扫了一遍,所有的家具也都搬到院坝里晒过了。
今天,她们家要打糍粑了!虽然之前重阳节的时候就打过一次,但是那次大姐不在,而且,过年和重阳打糍粑的意义是很不一样滴!俗话说“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打粑,媳妇不管家“。但如果是在过年打的话,就是代表丰收、喜庆和团圆的意思了,所以糍粑也是阿藜他们这里过年必备的食物。
苏妈昨天就把自己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了,现在已经完全泡涨了。苏妈把糯米放到甑子(煮饭工具,详见第五章)里之后没多久,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不断地从厨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就可以开始打糍粑了。
打糍粑就是用槌子将糯米打成泥,阿藜家用的是一根一米长的粗木棒,这个看起来容易,但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阿藜家里打糍粑的活儿回回都是交给苏爸的,她们之前也试过,因为力气太小,准头不够,木棍不是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了。不过她每回都等着苏爸打完之后把黏在槌子上的糯米啃掉,那个地方的糯米打得最好,非常好吃。
糯米被苏爸打成泥之后,剩下的就是阿藜他们母女四个的活儿了。一般糍粑里面什么都不包蘸白糖也很好吃的,但是因为她们家人都不太吃甜食,所以苏妈每年都要炒一些芸豆来包糍粑。炒芸豆也很简单,先把芸豆煮熟,然后加葱姜蒜及各种调料翻炒入味即可。苏妈包糍粑一般先搓坨,然后用手或木板压,尽量做得光滑,美观,一般做巴掌这么大一个就好了。放到案板上冷却,一般可以存上一星期左右,冬天时间更久一些。
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直接就可以吃。所以阿藜每次都会自动动手乱包来吃,比如里面已经包满了炒芸豆了,她还要在外面裹一层。苏凤没回就取笑她不知道是吃糍粑还是吃芸豆。最后苏妈一般还会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
糍粑打好之后自然还是周围几家各家送去一些,虽然大家都打,但这却是必备的礼节。于是三姐妹分别被派到了大姐,大哥,二哥家送糍粑。苏凤端着糍粑去二哥家的时候,钱氏懒洋洋的坐在院子里嗑瓜子。
“小风啊,啥时候回来的?”苏凤有些纳闷,婶婶怎么对她这么和颜悦色的,还往她手里塞了一些瓜子。要知道,她们家三姐妹可从来都是不受钱氏待见的。
“婶婶,我昨天就回来了,没来及过来看您和小叔,真是过意不去,这不,我妈让我送糍粑过来。一年没见,我看婶婶您比以前还要精神了,您和小叔最近身体都好着吧?”苏凤在外面历练了几年,现在已经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
“他们巴不得我早死呢,能好到哪里去。”钱氏想起自己那两个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儿子就心寒。
“婶婶,大过年的快别这么说,您的福气大着呢。”
钱氏被苏凤这么一夸,想到自己儿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