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1 / 3)

+A -A

        匀绻盟ィ馐虑熬鸵欢霉卣蘸茫锼烟茁防砬宄?br/

        理理思路,冲长孙皇后和李靖拱手行礼道:“细细思量之下,这事儿不派兵救援也行”

        李靖眼睛一睁:“哦?计将安出?”

        “嘿嘿,犒赏三军”我笑眯眯的说道:“只要咱们舍得花点儿粮草,这事儿反过来想想,说不定倒是给新罗、百济、倭国一起坑进去的一个契机”

        粽子叶还浸在水里呢,糯米、肉块、赤豆、红枣也都准备好了,下午包粽子会的多不是好事儿,这点大家牢记。最好是会的多,但别人不知道

        上部第一百七十三章好大一坑(三)

        更新时间:2011662:28:22本章字数:3876

        第一百七十三章好大一坑(三)

        什么叫国家?这个学过初中政治课的就知道。。这世界上本来是没有国家的,因为有了人,所以才产生了国家。可以说,国家是人类的衍生物。从这个推论来讲,只要是国家,那就也必然遵循一个简单的循环,即诞生——发展——强大——衰亡——湮灭。这个过程或长或短,有些还会跳跃式发展,即诞生后直接湮灭,中间几步就算省了。

        既然国家是人类的衍生物,那国家究竟代表谁的意志?这个问题就深奥了,理论上的东西咱就不掰扯了,因为有些理论永远都只是理论,根本不会被实现。至少人类发展至今的历史上就没实现过。所以,国家永远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皇帝是什么概念?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封建社会,可以简单点儿认为,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这么讲不算错吧?那影响皇帝的又有哪些人呢?贵族?官僚?呵呵,简单点儿,用上层人士来说应该也不错吧。

        普通老百姓最容易受谁的鼓动?呵呵,还是上层人士对不对?既然如此,高句丽如今的局还不好解么?

        我这儿才给思路理顺想好,还没开口呢,李治气呼呼的进来了。

        “为善,为何不在前厅议事?”长孙皇后皱皱眉头问道。

        “回禀母后,前厅那些官员如今正齐声赞颂,说是要大庆呢”李治给长孙皇后行个礼,然后气呼呼的说道:“我这才开口说军报,他们就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齐声称赞,居然没一个人能发现问题,我这一肚子话又不能直接讲,应付了一阵,着实烦闷,所以才交给梁公和褚遂良去应付,我还是来这儿听听主意。只要这儿主意拿定,我这心里才有底。”

        长孙皇后轻叹了一声,点点头:“也好,那你就一起听听吧,卫公、乐休皆是国之栋梁,眼光长远不说,更兼算无遗策,此番这局,还得他俩拿了主意才是。。乐休,你刚才想说什么,赶紧说来听听。”

        呼——说就说吧,反正早晚李治也会知道的。

        我笑了笑说道:“杨万春之谋,说白了也简单。高句丽十月之后天寒地冻,不宜行军。他此时开城投降,就是算定我军入城之后,既受天气影响,又要理顺高句丽上下,短时间内必然无法撤离。伏兵于民,自献首级,无非是行哀兵挑拨之策。其目的无非是想在高句丽百姓中埋一颗仇恨我唐军的种子。我唐军入驻平壤,又无法在短期内撤离,等杨万春埋下的这颗种子发了芽,自然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境。说不定还会有高句丽死士抱着荆轲刺秦的心态来对我朝陛下不利。万一这计策成了,那杨万春必将永垂高句丽青史,他岂不是混个虽死犹荣?”

        李靖和长孙皇后点点头,李治恨恨说了句:“狗贼好歹毒的心肠。”

        没理他们,自顾自说道:“其实要解高句丽的局不难,我这儿有上中下三策可用。”

        “乐休快讲”李治毕竟年轻着急的问道。

        “这下策最简单,直接送信给陛下,将缘由分析清楚,让陛下肃清高句丽城,然后整合大军,先据守平壤,等开春后,押着高句丽一众王公贵族,撤离高句丽,有十几万大军保驾,又有高句丽一众王公贵族在手,不怕撤不回来。只是这样的话,怕是短期内无法在高句丽站稳脚跟的。”我撇撇嘴说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唐农 第155章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