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第五章(2)
松鼠灵巧极了,我望着它们爬树的姿态,便感到作为人的笨拙的悲哀。当我万分惊喜于一只火红的松鼠在一棵桉树上,用它宝石一样的眼睛和我对话时,一声枪响,一团火球掉到了地上。那是一支自制火铳的铁砂蛋,穿透了它的胸腔。精准的枪法可以使一个以狩猎为生的人获取了无数兽物的皮肉,从而也极准确地分别出了人与动物的差异。
我到坡下的溪涧汲水,很快,我的身体抗不住水的诱惑,赤条条地钻了进去。阳光将远处山上的岩石烤裂了,公路上漫天覆地的灰沙像群马奔驰过的干旱的沙漠。又有一片树林,浓得使人不敢靠近,我知道里面停留者无量的幽深和秘密;它是以黑铁的颜色对峙着毒日头,我隐隐听到鸟儿们的喁喁私语,兽们和睦安然的生活,这类树和另一类树和谐相处,空气是被风滤过的,泥土的清新与草木呼出的氧气,野花绰约的非常之美和一堆篝火的残迹,组成了又一个家园。
溪水就是从林中流出来的。
我享受着溪水对肉体无限温柔的抚摸,其关爱的程度使我恍若进入了爱情的胸怀。这时候的肉体才有了活力,和溪涧、树林一样注满了神性的快乐。
如果有一个人来临,我们将会在林子里做爱的。这是一种不会产生任何负疚乃至罪恶之念的行为,它比心理咨询、医院里精湛的医术和昂贵的费用所给予的疗效好上百倍,当然,它比道德说教更能使人信服,在大自然的盛筵之上,我们既能爱上良辰美景,又能爱上任何一个倾情于大自然的人,并和他们做爱。
啊,我意识到了健康,它是一切生命洒脱飘逸之美的母亲。
洛表镇的富庶和古典意趣使我感到愉悦。我看到木板门里伸出的一个老年人的包着白帕的古典的头,慢慢地从一个意象变成了形象。在长长的石板路上走过的青衣黑裤的居民与镇外的乡民,分明就是古前先人的灵魂在物质时代里的复活,并且和我,和更多的外来者在当代世界的腹心地带淡然过往。
一番古色古香的人事和包含他们的建筑,金钱背后的遗风,都会使人宁静,多情。
但我此行的目的地在麻塘坝,僰人的悬棺就停放在那里的峭壁上。
之前,我已在两家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僰人悬棺的散文诗。我意念中的悬棺应该是在无人插足,山下云雾缭绕,恍若仙家亲莅的茫茫群山之中,它们具备了供后人仰视和唏嘘的诗一般的氛围,迷宫一样的层次,生命和死亡携手飞翔于山崖、时空之间的无穷感怀。
路上,绵绵阴雨飘着,正适合一番吊古探野的心态。我的想象简直可以脱离文字和基本的环境了,啊,天上的人!
刀耕火种。
麻衫葛衣。
刀光剑影。
野酒荒宅。
铜鼓金角。
啊,还有那望不断的莽苍喀斯特地貌,想不完的逝去人事,赶不上的阳刚之魂……
但我失望了。稻田,玉米地,在机耕道上啵啵啵地颠簸着的手扶拖拉机,令人生厌的土路,导游者毫无表现力、背诵课本一样的讲解,几个小卖部那痘子似的糖果……怎能是半神半仙的僰人所栖息的地方?当年的旌旗、血腥、屠刀、点将台怎么能容忍如此平庸的地貌?日月在上,山河居下的中间悬着的对生命无以尽兴、而渴求灵魂永离罪恶的大地的亡者,他们至今仍在忍受尘世的喧嚣。
敬畏死者,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鬼使我们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哀悯死者,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不洁所产生的内疚;而将死者和他们的棺椁当作旅游文化的“摇钱树”,就是后人的忤逆不孝了。
啊,宁静!宁静又在哪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