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他去孤儿院做义工,教孩子们读英语、做手工、认识昆虫;礼拜天则去教堂做司琴,演奏圣曲抚慰世间悲伤的心灵。
他早早参透了生命无常,早早放弃了漫漫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世俗目标——考试、升学、取得文凭、结婚生子、规划职业、积累财富、置产置业等等。
他十七岁便看透人生的悲剧实质,从此变得冷漠淡然,不再期望实现什么、赚取什么、持有什么。于他而言,人生是一场付出与耗尽的过程。他变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无所希冀、无所依靠,唯一信念只是珍重当下的每一刻。因此他再也不畏惧失去任何东西。
不问终极意义,只在每一天全力生活,不论悲酸甜苦,都尽情体验。
因此他看似极度地入世,实际上也极度地出世。
二十岁那年,他被星探发现,受邀主演电影。人生翻开新篇章。
第一次拍戏是在锡林浩特草原。因路途遥远,剧组就在草原驻扎。每日晨起看日出,风景壮美。牛羊成群,生命鲜活朴实。
他爱上这样的生活。而观众们也爱上他。这份工作一直做了下来。
因为拍戏,他游历过许多不同的国度,到过沙漠、丛林、海底、悬崖峭壁,甚至700米深的煤矿矿井。
那都是极为珍贵的人生体验。
也因为拍戏,脱离了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丰富便利,需要人形成极好的适应能力。
他不畏艰苦,回归自然,体验失去一切、无所依靠的感觉。
人依然要活下去,并且感受生之喜悦。大凡世上最美好之物,都是出自于艰苦磨练之中,如宝剑,如梅花,如磨碎的麦子,如耕松的泥土。
她听闻这一切,心生感动。
他儿时随父母四海为家,成年后又因工作需要辗转各地。他的生命如此丰盛充沛,闪出光泽,令人喟叹。
所有那些丰富的东西,对她来说,只是百科词条中的一行行铅字,或者地图册上一个又一个的小小圆圈。但对他而言,却是最真切的经历与体验。
他的人生已有沉甸甸的重量。
可为什么,他依然还是孤独?
表面看来阳光谦和的他,内心其实深邃幽暗。
他似乎一直在沉沦,在等待,在实践中体验并消磨时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