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2 / 3)

+A -A

        根据路线图上的位置,鱼形在暗河西北方,往那方向寻找,有高高低低三个洞眼,倒没见着哪个洞口上有跟鱼相关的标识。魏淑子仔细看了看,发现中间的洞眼上宽狭窄,洞顶中部凹陷,形似立在地面上的鱼尾,与这路线图上的鱼尾形状相同。根据方位来看,应该就是这洞没错。

        张良说:“这洞里大概就是老船头说的下雾区,走,进去看看。”

        魏淑子拉住他:“等会儿,为防被有害气体伤到,最好把防毒口罩给戴上。”

        正说着话时,两只肥大的灰老鼠从隧道里钻出来,有活老鼠就代表这洞里空气流通良好,没有毒气,但是考虑到老船头说的大雾,为防万一,两人还是先戴好了防毒口罩和手套。

        张良和魏淑子打着冷光手电筒往里走,这鱼尾洞内果然有条深长的隧道,它不像其它溶洞蛇穴密布,而是由一条主道前后贯连,土壁上零星分布着其他洞眼,稍大些的洞口全被土石填埋,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拐过两个弯,果然开始下大雾了,手电光束照到地方全是白茫茫一片,只能看清脚前三尺的地面。未免走失,魏淑子和张良牵起手往前摸索。到了拐弯处,魏淑子脱下手套,用荧光贴在墙上做记号。

        就在这时,一小截藤条从上方垂下来,落在魏淑子的右手上。魏淑子只觉得一阵刺疼,连忙缩手,藤条像长了吸盘的章鱼腿似的,紧紧吸附在手背上。

        张良说:“手怎么了?让我看看。”

        魏淑子把手抬起来,自己也凑近了观察。这根藤条目测有15厘米长,手指粗细,前段呈螺旋状卷曲,仔细看,藤条一侧长有柔软的红色肉质,边缘生满密密麻麻的细毛,每根细毛尖端都连着一颗红色小珠子,这些细毛扎进了皮肤里,就像苍耳粘在衣服上一样,甩也甩不掉。

        张良戴着手套把藤条轻轻摘下来,那些带珠子的小细毛在魏淑子的手背上扎出一排血点,还留下黄绿色的黏液,出血的皮肤迅速红肿。

        魏淑子一惊:“有毒?”她感到手背上火辣辣的疼。

        张良说:“没事,这是'石蟠罗'的触角,小刺是它的腺毛,能分泌出一种麻痹神经的黏液,小毒,对人伤害不大。”

        石蟠罗是肉食性植物,茅膏菜属,原产于北美洲,多数分布在世界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生长在沿江沿海的潮湿地区。这种植物以昆虫为食,主要由叶座、花团和触角三部分组成,它们用腺毛上的红色小珠引诱昆虫,把触角当作捕猎工具,卷住猎物分泌毒液,等猎物被麻痹或死亡后再送到花团上,这时,紧紧包裹在一起花瓣会慢慢散开,如同一只爪子,把猎物抓在手心里。石蟠罗的花蕊上含有分解酶,被溶解的猎物被分解酶液化成营养汤以供花蕊吸收。

        魏淑子不是没见过石蟠罗,但她见过的石蟠罗娇小玲珑,触角像须子似的,而张良手里的触角显然要比须子粗得多,体积大,毒性也会随之憎涨。魏淑子发现不仅被刺伤的部位红肿灼痛,连五根指头也开始不听使唤,胀鼓鼓的,屈伸困难。

        石蟠罗的花团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张良见魏淑子不放心,就用刀凿着岩壁往上攀,不一会儿从雾里跳下来,手里拎着一个皮球大小的肉团子,就是石蟠罗的花团。

        张良三根触角削掉,在花团上划了一刀,被割开的地方立即涌出雪白的泡沫。魏淑子把白沫涂在肿胀的手上,手心手背都涂了个满,清清凉凉的,果然有消肿止疼的良效。

        魏淑子指着石蟠罗说:“为防万一,把这玩意儿带着走吧,记得这是中药药材,还能吃。”

        张良说:“这洞里多的是,上面爬了一排,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去揪下来,别没事多带个累赘。”

        他随手把石蟠罗往地上一砸,花团散开,从里面滚出一只老鼠来,确切的说是老鼠头,因为身体部分已经被消化掉了。

        魏淑子诧异了:“石蟠罗不是吃虫的吗?”

        张良一脚踩烂花团,不怎么在意地说:“小的吃虫,大的虫不够吃,改吃老鼠。”

        魏淑子心想照这说法,那再大的是不是就能吃人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人魔借犊 第43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