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1 / 3)

+A -A

        貌郑茸攀崭钍だ稻托辛恕!?br/

        所谓操盘,就是要想尽办法调动市场上的一切力量为我所用,可不是光下下单那么简单,下单是下单员的专门工作。操盘手为了调动市场,除了在技术指标上要有所掌控之外,有时候还会利用场外因素来影响市场,比如下作一点的会散布谣言、让旗下的股评忽悠散户等,可谓不择手段。

        “是吗!”张进听了觉得受益匪浅,“我们顾问团队预计,恒指将来一段时间会有一波不小的跌幅,但在形成趋势之前,一切都还不明朗,现在我们的资金既然能够影响市场,为了我们的那些底仓,我们就不得不入市做一回空头主力了。如果市场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必要的时候,加一下仓就顺理成章了。”

        “你说的没错,老板!”舒欣又说道:“我们的入市产生了我们这个空头主力,相应的,也会产生和我们对应的多头力量,因为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对手市场。”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市场,每一个空头必然对应一个多头,每卖出一份恒指期货就必然会有一份恒指期货的买入。而市场上的资金也是如此,空头赚到多少钱,多头就必然会亏掉相应的钱,市场上不会凭空多出资金,甚至会因为手续费的消耗而减少,所以金融衍生品市场很欢迎新手带着资金入市,他们是送钱来了。

        由于是一个对手市场,所以出现单笔超过10亿美元的盈利就很困难了。试想一个对手亏掉10亿美元是什么后果,即使是后世货币大膨胀的年代,那在华尔街日报上也是可以上头条的。况且那10亿美元是实打实的现金,如果是自己的富余资金还好,要是是贷款,后果只会更严重,一个大型公司很可能会因此破产。

        即将出现的例子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支对冲基金98年才亏掉43亿美元,就已经差点拖垮了整个华尔街,因为它使用了高达60倍的杠杆,做的又是金融衍生品这一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因此,金融衍生品市场一次出现数百亿美元的盈利也是不太可能的,那得需要多么强大而又坚挺的对手盘啊,就算是一批对手,那也得这些对手愿意冒着风险跟你作交易啊!

        “我们现在祈祷对手不要太强大吧!”张进做出向天祈祷的姿势,在心里又加了一句,最好是一些短期的多头投机客,只要有了下跌的趋势,他们就会平仓甚至掉转枪口作空,那简直就是在给自己帮忙啊!

        “呵呵!”张进的举动逗乐了舒欣,她笑道:“老板,不用担心,我们的恒指期货仓位只有三成一,剩下的20亿港元足够抵御一定的风险了。”

        张进拍拍胸口:“那就好!”

        舒欣笑着蛊惑道:“老板,实在不行,我们可以给这批持仓加一个盖子!”

        “加个盖子?”张进不到数秒,就知道了舒欣所谓的加个盖子是什么意思,当即拒绝道:“还是算了吧,成本太高了。”

        舒欣所谓的加个盖子,就是买进恒指看涨期权。例如,买30000张执行价为12000点的6月恒指看涨期权,就是将盖子盖在了12000点,如果市场朝着不利于张进的方向发展,涨到12000点的时候就是出现最大亏损的时候,无论以后恒指涨到多少点,他的亏损就这么多了,这就相当于加了一个盖子。

        但张进知道这是没必要的,首先是不一定能在市场上买到这么多期权,其次是这些期权的费用不菲。即使是买入比较价外的30000张执行价为14000点的6月恒指看涨期权,在不因为自己的操作导致期权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8000万港元。而张进知道,恒指在国际投机客的冲击下,根本不可能涨到这个点数。再说了,张进的30000手期货持仓,在恒指涨到12400点左右的时候,早就应该被强平了,这些期权根本来不及起到作用。

        “呵呵!”这个结果不出舒欣的意料。

        第一百章:我们是空头主力(二)

        “我们就从明天开始日内交易,作空恒指期货吧,尽快做出空头趋势,将投机资金吸引进来!”张进开始发号施令了,这个恒指下跌的第一火力进攻就由自己来吧!国际游资选择入场时机也是要看趋势的,将它们吸引进来之后,张进就可以安心的坐享其成了。

        叮叮——

        正在这时候,张进的电话响了。

        他接起电话,杨素雯的声音在电话中响起:“喂,张董,现在有空出来坐一坐吗?”

        杨素雯和张进已经很熟悉了,尤其是上次还闹出过那么大的“笑话”,现在她却叫张进张董,这未尝没有一丝调侃的意思。

        “你还是叫我张进吧!”这张董叫的,张进感觉一阵牙酸。但也很好奇杨素雯找自己究竟是什么事,忙不迭的答应道:“我学生一枚,只要不是上课,时间有的是。咱们去哪儿?”

        “我知道一家茶馆不错,咱们去喝茶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