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啊,哼!”年百焘不屑的道:“那可能是道亨银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在往我们身上抹黑,目的是想要搅和我们对广安银行的收购!”
“年总啊,新加坡人对香港可是虎视眈眈,除了银行业之外,我听说新加坡人还对香港的电信企业很感兴趣,咱们是不是也在媒体上吹吹风,让公众也了解了解!”银行和电信都是敏感资产,新加坡又是香港的长期竞争对手,张进相信这足以挑起香港人的敏感神经。
“你是说新加坡人对香港电信感兴趣?”年百焘心里一阵波澜,这可是关系到信息安全的大事。他早就听说过,英国资本有撤出香港电信的打算,只是香港电信盘子太大,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买主。没想到新加坡人感兴趣,他们也确实有实力接下这个盘子。
“可不是,新加坡人野心不小!”张进记得2000年左右,李加乘的二儿子收购香港电信的案例,可是被媒体吹捧得上了天。只可惜,杠杆收购有个通病,那就是会产生大量债务包袱,影响被收购公司的正常发展。再加上科网热潮消退,电讯盈科的惨状似乎早已注定。
第一百二十四章:传闻多
“我明白了,我会放出风声的!”年百焘想了想,又说道:“至于道亨银行,既然新加坡人野心这么大,我看我们可以一同放出新加坡发展银行对收购道亨银行很感兴趣的消息,让他们相互拆台。//”
“好办法!”张进表示赞同,并主动提议道:“我可以调出一笔资金,在股市上吃进道亨银行的股票,做出像是发展银行在吸纳道亨银行股份的迹象!”
“张董,我倒是觉得,我们收购道亨银行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这笔收购您无需担心像粱鼎梆家族这样的管理权问题!”年百焘可能已经了解了张进在恒指期货上的盈利,所以才有这么一说。这时候的道亨银行市值大约在200亿港元左右,要是使用杠杆手法,张进的资金勉强可以吃得下。
“还是算了,我的资金另有用途。”张进赶紧拒绝道,收购道亨银行他是勉强够实力,可收购之后的管理怎么办?那么大的摊子,张进自问现阶段管不下来。最最重要的,如果资金被套在道亨银行上,那么亚洲金融危机后续的机会岂不是要白白错过了?
“张董不感兴趣就算了!”年百焘也只是随口说说,并没有指望张进能有行动。
“那就这样了。”张进稍一停顿,又说道:“朴经理最近会找你商量点事情的,你们两个配合一下,好好合计合计,这是一笔大生意!”他这说的是兜售累计期权的事,只要风险控制好了,这笔交易的收益是可以预期的。
“,我会关注的!”
……
和年百焘通话结束之后,张进开始认真考虑累计期权的事了。如何设计,才能让顾客感觉风险不大又有赚头;如何设计才能让买期权和卖期权的协议价值刚好达到平衡,使签约双方都不必拿出额外的资金……等等,这些都是考虑的重中之重。
终于,经过小半个晚上的奋战,累计期权条款基本出炉了。当然,这是一个变种的累计期权,没有敲出条款,需要另外做对冲。
“……在和约期限一年内的每个月月底,如果/p高于137。5,那么客户在这个月底可以137。5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用日元向燕京金融购买1亿美元;如果/p低于134。5,那么客户在这个月底必须以134。5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用日元向燕京金融购买2亿美元……”
和约中的具体数据,是以139。75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推算出来的。张进看着协议条款,满意的笑了。客户只要签订和约,看似立刻就能享有1。64%的利益,但是由于一份“买期权”和两份“卖期权”的价值不同,客户一旦签订协议,就意味着他实际上立即亏损了7。24%。
累计期权就是玩的协议双方对期权定价信息的不对称性,客户看似占了小偏宜,其实已经开始了亏损。反正是让朴永洲兜售到日本和韩国去,张进的心里毫无压力。
第二天上午,张进将拟好的条款传真给了朴永洲,让他完善一下。并叮嘱他在卖出的时候,可以根据客户情况,适当的将协议标的调整为1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的任何数字。两个“执行价”也可以根据日元汇率的走势做出适当的微调(也就是137。5和134。5这两个数字可以微调)。
朴永洲接到任务后,就去忙去了。张进给他下了必须完成的命令,让他截止到6月15日晚间22点,卖出的协议标的总金额务必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
朴永洲忙碌了,年百焘这边也不轻松。
周末两天,香港媒体上出现了新加坡人想要进军香港银行业的新闻。报道中新加坡人的野心勃勃,让一些敏感的政、商界人士纷纷站出来发表了他们的担忧。新加坡发展银行不得不出来辟谣,宣称他们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存在其他目的。
紧接着的周一,年百焘放出了新加坡发展银行想要收购广安银行的新闻,这引起了一番关注,广安银行的股票价格也在消息放出的当天上涨。
随后的几天,年百焘又放出新加坡发展银行正在收购道亨银行的新闻。同时,张进抽调的20亿港元资金,早就通过百富勤开在新加坡的空壳公司入市了,这笔资金在市场上不停的买入道亨银行股票。今日的消息一出,市场分析人士立马将这一异常情况理解为新加坡人正在吸纳道亨银行股份。
道亨银行受到消息的影响,不得不重视新加坡人的收购。其母公司国浩集团立即发表声明予以否定。但它在发表声明时也说了一些态度暧昧的话,让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他倾向于接受新加坡发展银行的收购。这一情况,更让香港的一些政、商界人士担忧不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