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4 / 5)

+A -A

        周汝昌老先生说,“保容以俟悦己,留命以待沧桑。”保养自己的容颜,固执不肯老去,是为了等到能愉悦自己灵魂的那一个人。这是生命必须承受之重,是生命里的一条硬道理。而这也是朱淑真那一生都在倾心倾力的事。

        写朱淑真,是有一种使命感的。知道李清照的人那么多,知道朱淑真的人只是寥寥。而这名不被铭刻于史的女子,她的才情却是千古夐绝的。她大约是历史上唯一一名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朱淑真留于世的那一卷《断肠词》,独有千古。婉丽幽柔里落花满地,清苦凄凉里又蕴藉自然。宋人评赞她“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洵非虚誉。

        香港学者黄嫣梨是朱淑真研究与《断肠集》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曾有一段话讲得中肯:

        “朱淑真是一个把生活经验融会在诗词里的真实作家,她以优秀的才华,丰富的情感,把的遭遇与心声,发为诗词,凄怆婉约,在我国的女性文学作家中,她是卓特而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时至今日,我们读她的作品,想见她的身世,对于这位女诗人、女词人,除了同情她的《断肠》情怀,赞赏她的横溢天才外,还要探隐索微,持公证正,给予她在我国文坛上应得的地位与评价。”

        朱淑真在文学史里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她的诗词理应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唯一的难处是关于朱淑真的史料少之甚少,于此,我竭尽所能地搜索文献,然后一点一点读,再一点一点解,最后一点一点写下,指望以此还原“幽栖居士”朱淑真一个真实的前世今生。

        有女子写张爱玲时说过这样的话,指望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她说,“别急着嘲笑我,我也知道是痴心妄想,我哪里能够做到还原呢?不过是用我自己的心,照一照罢了。”我写朱淑真,亦是如此。并且即便倾付更多的气力也未必能将它做得更好。

        人是一种总是活在情绪里的动物。悲喜无常总被错觉以为是生命虚妄的真相。带着对《断肠词》先入为主的纠缠不休的印象,带着对朱淑真的亦爱亦怜的情绪,写完了这一本《荼蘼花间惹尘埃》,然后我将那一句“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染成一枚刺青绣在了这一年光怪陆离的盛夏。

        这也注定了这一场叙述的艰辛。于是这个过程,它显得既漫长又短瞬。但我知道,那一首一首陈旧的词中,一册一册泛黄的书里,压缩的是彼此的光阴是彼此的情意,是幽栖居士朱淑真的蕙质兰心。

        人生自是有情痴,红消香断有谁怜。我始终欲让更多的人知道她,懂得她,记住她。这名沉睡在时光深处寂无声息、婉丽孤绝的女子。朱淑真。

        王臣

        二○○九年六月

        【引文】半随流水半随尘

        半随流水半随尘

        滔滔溪水东流去,芳魂淹没何之罪?

        触目此景悲无限,摧人肠断心欲碎。

        断肠集里断肠泪,苦涩之中苦涩味。

        姻缘簿上姻缘错,鸳鸯难得鸳鸯配。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汉族,祖籍海宁(今安徽芜湖),后来定居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著名女诗人和词人,也是宋代作品最多的女作家。虽一生创作诗文丰硕,却后因父母的焚毁,现留存于世的文字已只有寥寥。后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后人将之分为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她是中国古代唯一一名可与李清照比肩的女词人,与李清照堪称宋代的“词坛双壁”。

        她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至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左右。朱淑真终生抑郁,抱恚而死。在世四十多年。事迹不见于正史。

        时间约莫是南宋绍兴年。宋高宗赵构南迁至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后迁都临安,也就是钱塘杭州。绍兴成为陪都,成了皇室宗亲居地和帝后陵寝之所。就在这座杭州城里,城南坐落着一座隽丽的园林。那一处便是世代为官的朱家的居所。朱家有一女,名唤淑真。自幼聪敏。豆蔻年纪,已是通诗词工书画晓音律。天资绝伦,才情卓尔。后因所作诗文流于殇情,冠以“断肠”名之。词之凄美,惊为天人。

        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里记载:淑真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

        朱淑真,年少时生活宽裕,性情单纯天真。适时,遇见那个对的他,欲与之厮守终身。这是一段矜贵的缘。锦色年华里遇见有情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的感情都只能在庸常的土壤里生存。但爱,与婚姻无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旧时女子所要面对的择偶依据。于是棒打鸳鸯散。朱淑真,二十年华便与少年分离,辗转嫁予俗吏为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荼蘼花间惹尘埃 第1章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