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 / 2)

+A -A

        闲将诗草临轩读,静听渔船隔岸歌。

        尽日倚窗情脉脉,眼前无事奈春何。

        日子还是闲适宽悦的。可以午后倚窗读书、作诗填词,看云团,看锦鲤,看柳絮浮萍。也去分心静听渔船隔岸歌,这是她心中感情的逶迤之势下的貌合神离。自然而然,无需刻意。今日倚窗,心中脉脉情意肆意茁壮。她知道自己到了时候了,所以她开始为“眼前无事”的空落感到忧扰。

        这一首题为《春日即事》的小诗与朱淑真这一首《浣溪沙?清明》词相映成趣。她是含苞待放的少女,内心对爱的憧憬单纯并且猛烈。她将那一些情感的冀望编织到诗词里面,是给予自己某一种形式的交代。

        彼时仲春,深巷芳香,夭桃盛放。那一日,她早早地起了床,换上了新衣。屋外有燕子开始筑起巢。这风尘和煦的日子里,举目可见是明媚,她心思里的欣愉是不言而喻的。只是这韶光倏忽就不见。待日暮,低垂帘幕,她再从窗口探出目光去,却只见朱门紧闭,游廊幽深。心里怎么也不能落得舒坦。因这春光乍现忽又褪去,转眼是清明。

        那一刻,望见春燕把巢筑,她心里对将来定时有很多期许的。那一个男人会是怎样的。是俊逸明朗?还是才华横溢?这幻想里总是热烈妖娆的。她定是待嫁心切了。女子多流于爱之幻想。都有这样的一段时间,如她。

        诗书。陈酒。这是独自的时间里最重要的东西了。刚与旧人道别,寂寞心思便不能自已。说那是得而复失的空落也不为过。空闺生活里,一点温情也是眷恋。哪能舍得。只是青柳不再鲜丽,枝条萧索。柳暗轻笼日,花飞半掩尘。莺啼声声惊了那梦中蝶。回过身来,春欲不再,愁思翻涌。还是那把酒读书的半梦半醒之间要来得暖得多。庭院深深深几许,寂寞心事无处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淑真望到的景便是她心里头的情。她对爱情的渴望这一刻已经非常明显。

        少女时期的惜春往往带着另一层爱之憧憬的隐意。惜春是怕春逝,春逝是时光之损,她每每遇春暮,都要丧失周全的意识,变得惶恐、慌张。这是少女都有的症状。需要一些爱来对自己方能治愈的一些症状。所以此时的朱淑真内心势必也有一种无爱的焦灼。

        初合双鬟血花眉,未知心事数他谁?

        待将中秋抱满月,分付肖郎万首诗。

        那么,她所爱的男人应当是肖郎那一般才华横溢风神威仪的男子。这是她年少的心中最初的爱情理想,而理想是需要担负风险的。朱淑真并没有察觉到这件事情。她作下了这一首情意绵绵的《秋日偶成》来给内心的爱之冀望作纪念。

        倦寻芳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朱淑真《生查子》

        寒食节,又称作“冷节”、“禁烟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最开始的时候,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读朱淑真的《生查子》,读到“寒食”一句便忍不住会想起介子推的那一段哀伤往事。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为躲避国军宠妃骊妃的毒害,携心腹逃离了晋国。流浪在外时期十分艰辛。时要历经饥饿、歧视和磨难。一日,重耳流亡到卫国,在一座大山林里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但重耳不能下咽。他说,重耳饿死事小,却忧百姓无宁日。后介子推独自走进山沟里,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连同野菜烹煮成汤,递给了重耳。重耳接过之后狼吞虎咽,吃罢方才问起肉从何而来。身旁大臣告诉他那是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听到泪如雨下。

        重耳流亡十九年之后,终于重回晋复国。而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介休锦山。重耳求而不得,便火烧锦山,逼其出山。但介子推心意已决宁死不从,母子二人焚身于锦山一株柳树之下。介子推临死前于一片衣襟上写下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晋文公拾得此片衣襟时潸然泪下,将之藏于衣袖,以此自勉。为了纪念介子推以及警记心中纵火的深悔,下令这一日举国上下不得生火,皆食寒食。于是这一日,便叫做“寒食节”。

        每每读到寒食背后里的这个“割股奉君”的事情,心头总是会热。总有这样的人,无论多少次,都要带给自己一样的惊动,那惊动之深丝毫不会减弱。介子推是这样的人,读朱淑真的诗词也是相类似的怅然。

        她说,寒食节刚结束没有几日,便连着被吹了好几日的东风。《礼记?月令》有言,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春光将消退,眼下即离索。秋千荡上也无趣,生得一身寂寥落寞。一个“恶”字道尽了内心对光阴流逝无奈的忧慌。而一句“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写出了一个深闺女子愁尽心神弱不胜衣的娇怯模样。惹人怜。

        这女人的心思太葱郁,情性太缠绵。于是她寂寞带新愁,愁更愁。就像纳兰容若说的,“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点都没错。“不忍卷恋看,寂寞梨花落。”光阴瘦,难载深情厚意。

        读朱淑真的这一阙《生查子》,旧时女子“淡东风立细腰,又以被春愁着”的动人模样跃然纸上。那点幽情袅袅似雾蒙花如云漏月。被这撼世的才女写了个淋漓尽致透彻完全。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荼蘼花间惹尘埃 第2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