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就听他隔了门吩咐小厮请小娥来,只把嘴一披,喃喃笑道:“可惜了这幅好皮囊……”想起黄监生嘱咐,自往四下搜检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呼,包子可以睡了
施粥
且说自那场暴雨后,城中连着几场雨下来,转瞬又是暮春时节。
这日刘海石饭后便往工坊去了,小娥见连日阴雨,屋中潮闷,一等阳光出来,忙与马婆子将衣裳被褥晒在院里。
回头见墙边蔷薇紫薇凤仙挤挤挨挨,只微微笑将起来。原来这花木得了雨水,又逢着天气和暖,一气儿往上疯长,你挣我攘,交缠在一处。
小娥拿剪刀修整了一番,阳光下,渐觉额上浸出层薄汗来,方往花荫下立了,就听一声悠长的调子从深巷里传来,却是卖芜糕的小贩。
小娥想起刘海石甚爱这带着薄荷清香的芜糕,当下出门叫住小贩,买了糕儿,交代了马婆子几句,便换过木屐,提着点心,沿里巷一路往城门行去。
午后的巷子里静悄悄的,唯有木屐声一下下敲在青石板上,小娥偶一抬头,便见花枝从人家的院墙里探出。
又一会,眼见城门在望,隐隐听得阵喧嚷声,心头惊怪,再走几步,那声音越发清晰起来。方快步走出巷子,就见墙根下一溜男女扶老携幼,或坐或靠,衣衫褴褛,又有小儿啼哭不止,竟有百来人之多。
小娥猛吃了一惊,走到墙下,又见许多匠人提水和泥,上上下下,竟似在加固城墙,不由一呆,方立住脚,就有人喊知县大人来了,一时工匠士卒行人俱闪出条道路来。
小娥听得是欢郎,顿把头来低了,那群人须臾行至眼前,俱往墙头去了。
众人方七嘴八舌说将起来,有说倭子如何可恶,吃他摆杀了多少男女,又有说知县大人勤勉不过,倭子再进不来的。小娥方知那拨人都是遭了倭乱的百姓,想起泉州,一阵酸涩,半晌方叹出口长气来。
那里欢郎往城头巡看了一时,又交人将城墙几处加厚,管事的小吏一一应了,欢郎想起昨日公文上所言,心中焦虑,自往各处查看不提。
再说小娥行到坊中,见众人忙乱,自提了篮儿到小屋里,却撞着张有寿满面忿然,与刘海石言语,见她来,张有寿就往外边去了。
小娥怎知端的,因问刘海石道:“他做甚么恼你?”
见刘海石只把言语支吾,疑惑愈甚,一会趁刘海石不见,把张有寿叫来,细细问了。
原来作坊中有两个熟手这两日不知甚么缘故,齐说家中有事,定要辞工,刘海石没奈何,与两个开交了,谁想两人后脚就蹔到黄监生那处,忙前转后,张有寿打探之下,方知黄监生也要开纸坊,故此不忿。
小娥晓得这场缘故时,发了时呆,走到地头上,果见那边动土施工,正自热闹,不觉涨红了脸,走回来,闷闷坐了半日,交刘海石窝盘住了。
过了两日,一发有流民过来,欢郎便在衙中设宴,请了几个大户说话,第二日就有人在城门处搭了粥棚,施起粥来。
这日刘海石回来,小娥接着衣裳,见他欲言又止,还当他为黄监生之事烦恼,方把言语开解,就听刘海石吃吃道:“娘子,我,我每回进出,都见城下孩童啼哭,想那里虽有人施粥,这些孩童年小体弱,如何抢得过?饿得实在可怜……”
小娥已知其意,当下便笑道:“官人想施粥,去便是了,我又不会拦着。”
刘海石大喜,转身便叫小厮来吩咐了,张罗起来。
小娥见他白日里为坊中事体忙碌,又捉空到城下施粥,晚间还苦读不辍,第二日就扯了马婆子出门,只说施粥有她便好,刘海石拗她不过,只得依了。
两人到了棚下,正是时候,几个粥棚俱被人围满了,好容易挤进去,小厮便把米往大锅里煮了,还不曾开,许多人一窝蜂围拢来,马婆子喝住众人,只交老的小的上前先盛。
几番下来,有人称赞,亦有人不忿,说嚷间但见粥儿热腾腾滚将起来,一个个舔嘴咂舌,反催着那老的小的快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