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A -A

  离父母。他永远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听了很感动。

  卞梦飞考上的是北京的大学。离婚后,卞金荣给侄女卞银薿打电话,拜托她在北京关照一下卞梦飞。

  卞银薿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1)

  除了要关照卞梦飞,在北京还有好几个孩子需要卞银薿关照。卞欢、卞翾、董安凡和卞烺的女儿卞果儿。提到卞果儿,是要说说的。卞果儿叫卞银薿为表姑。

  2000年卞烺被判刑时,卞果儿正上小学一年级。卞烺被判了死缓后,为了不拖累妻子蒋倩,卞烺主动提出了离婚,同时请求蒋倩把女儿卞果儿留给他。蒋倩舍不得,按理她完全有理由要走卞果儿。但她对卞烺有感情,可怜卞烺,想他已经一无所有了,而自己还可以重来,就同意了。从此卞果儿跟着爷爷奶奶过,蒋倩也会经常来看女儿。卞烺的事,卞果儿的老师知道,老师知道,就传到了个别家长的耳朵里,家长又传给了孩子,孩子又口口相传,逐渐地,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这样,卞果儿很自卑,本来性格活泼的她,变得沉默少语,跟同学谁都不爱说不爱玩了,喜欢孤独地待着,即使同学没有公开看不起她。

  爷爷卞金利怕孙女因此性格扭曲,他的孩子已经一个个地人生失败,这个孙女是他的后代,是他的宝,是希望,他一定要让她健康成长。想来想去,认为把卞果儿送到外地上学是唯一的良策,在兰州,卞果儿转到哪所学校,都要面对老师家访和开家长会的尴尬,即使自家相瞒,她特殊的状态也会被老师同学上下猜测的,那样其实跟知道实情没有什么两样。在外地,同学老师见不到卞果儿的家长,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卞果儿自己不说父亲的事,谁也不会知道她的背景。想到的地方,只有北京,因为北京有侄女卞银薿,而且卞银薿恰恰是出色的,卞果儿跟在她的身边成长,心理影响一定会从自卑转向自信;自信是一种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想是想,却有点犹豫和不好意思,觉得卞银薿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怎好给她增添麻烦,虽然钱上他不会去靠卞银薿。试探着求到卞银薿的时候,卞银薿真诚地对二叔卞金利说,一家人就不要再说两家的话了。卞金利感动的同时,就决定了把卞果儿送到北京去上学。

  既然卞金利下决心要好好培养孙女卞果儿,卞果儿到了北京,安排她上的是一流的私立寄宿学校。私立寄宿学校的学费很贵,因为卞烺的事,家里的经济早已不如从前,卞果儿入学要给学校交纳十万元赞助费,还是卞金利变卖了他的收藏品,一个明朝的黄花梨官帽椅换来的。卞果儿到了北京后,已经过了七十岁的卞金利,拖着不再硬朗的身子,强打精神,开始重振公司。他悲凉地想:他养完儿女,养孙女,等孙女长大成人的时候,他恐怕已经入了黄土。他这辈子是指望不上享受天伦之乐了。如果有下辈子,他的人生,一定要好好琢磨着走了。他想的琢磨,其实是自己每迈出一步的后果。他想,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娶的女人了。因为女人要给他生后代,后代是他和女人共同的造就;不同的女人就会有不同的造就。同时,他的气质秉性也会跟着得到不同的造就。有句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只可惜,他明白这种道理是在二十一世纪了。他感慨:人生,不要多,有两辈子就够了。第一辈子做摸索。

  作为名演员,卞银薿很忙,片约不断,一年中她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北京,说起来照顾卞果儿的时间是有限的。好在,卞果儿上的是私立寄宿学校。照顾卞果儿的时间有限,对其他几个在北京的孩子们的关照时间也有限。但卞银薿只要在北京,在她有限的余暇里,她都会对每个孩子关照到。她对那些孩子,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假如给他们买吃买用买穿,人人有份,从不厚此薄彼。在周末或节假日,她还会尽量抽时间与他们欢聚一堂。

  卞银薿参加拍的戏多,钱挣得也就多。从市场经济开始,演员的酬金标准年年上涨,并且有了所谓的“明星价”,明星酬金是不菲的,已经远远高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卞银薿是名演员,自然挣得是“明星价”。有钱了,卞银薿买了套三室二厅的大房子,有了自己的轿车。她孤身一个人,买三居室的房子,是有些奢侈的,但她考虑的不是自己,她想到的是父母、姐妹、弟弟及家族中的所有亲戚,他们来北京,就有了住的地方。再长远的话,父母愿意,就跟着她在北京落脚吧。

  孩子们陆续来到了北京,卞银薿的大房子就派上用场了。外甥女卞欢来到北京时,卞银薿是刚刚住上大房子,卞欢来的是时候,就住到了卞银薿的家。后来卞欢即使有了工作,哪个单位也不会管她外地人的住,她就始终住在了四姨卞银薿的家。她有房门钥匙,四姨的家就像她的家一样。接下来是卞翾、卞果儿、卞梦飞排着队地来到北京上学,虽说他们住学校,但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赶上卞银薿在北京的话,她宁可放弃一些不必要的聚会,也要陪陪那些孩子。她会开车去到学校把一个一个的孩子接上,接到她家里,和他们欢聚上一两天。她或带他们出去转街,或出去游玩,或仅仅出去吃顿好饭,不管怎样,他们总要从这个房子进出。那时节,卞银薿的家门,出是一帮的人,进是一帮的人,人气十足;待在屋子里的时候,她的大房子中,填满了他们的欢笑、热闹,人气旺盛。不管什么时候,她夹在孩子们中间,有朝气有活力,她看起来就是一个最大的孩子。

  董安凡从拘留所出来后,悔改的决心坚定,但他不想回兰州了,决心学了一技之长后,在北京找份工作,在北京既能挣到比兰州高很多的钱,又能提高素质。他的父母为他拿不了什么主意,说随他便。卞银薿赞同董安凡在北京闯荡,但交代董安凡先回兰州看看他的父母再来。董安凡点头表示愿意。卞银薿给他买了火车票,给了他些钱,他就先回兰州看了趟父母。半个月后,董安凡返回北京,加入了卞家在北京的孩子群的行列。卞银薿出钱,董安凡去上了一所大学举办的装饰装潢设计班。董安凡上的培训班不管吃住,董安凡暂时就和卞欢一样,有四姨卞银薿房子的钥匙,当自己家一样。

 &;卞银薿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2)

  孩子们和卞银薿的关系是有趣的,卞果儿叫卞银薿为表姑,卞欢、卞翾、董安凡叫卞银薿是四姨,年龄小于卞欢、卞翾、董安凡的卞梦飞却叫卞银薿为堂姐。这体现了他们家族的繁盛。不管他们是叫卞银薿姐也好,姑也好,姨也好,在卞银薿心里这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她对他们一视同仁地关怀看待。虽然她对外人说起来,也会细细解说,说这个是大姐的孩子,那个是叔叔的孩子,等等,但最后总要强调一句: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人家打量她风采朝气的样子,故意用夸张的口气说:你哪像孩子的妈啊,当姐还差不多。卞银薿做出得意的样子说:像不像,事实摆在那儿呢!人家就会跟上开玩笑说:好嘛,你即使不结婚,不生孩子,将来也会有儿孙满堂了。卞银薿笑着说:是啊。脸上露出了欣慰。她欣慰的不是自己,是她的家族,家族的繁盛,给了她依托。

  虽然卞银薿和孩子们的聚会少,但她与孩子们是专一的聚会,待起来是真正的亲近;她与他们好好地一次相聚,就弥补了他们出生以来,她与他们的较少接触。她当上演员的时候,卞欢才只有一岁,董安凡、卞翾、卞梦飞都还没有出生,90年代出生的卞果儿就更别提了。在他们刚刚长到记事的时候,卞银薿已经调到了北京。她一年一次后来甚至两三年才回一次兰州的难得时机,使她只是匆匆见他们一面,她顾不上来,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和他们接触;她什么时候也没有充分了解过他们中的哪一个;和他们偶然有机会的“说笑”,也完全是表层的意思,该当的礼仪了。她对他们的了解只是她所说的,是从他们的家长嘴中偶尔听说的,就是一个大概而已。她知道的是:卞欢的学习一般,总是有牢骚;董安凡的好说和机灵;卞翾的聪明过人、懂事和好学;卞梦飞是最笼统的,什么都是还可以,综合发展平衡似的;卞果儿是比他们都要小至少十岁的,还在成长,就不说了。和他们有了亲身的接触,卞银薿知道了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向往、迷惑和志向。那一切都是和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紧密相连。

  卞银薿既然是他们的长辈,总要有的放矢地给他们讲点什么。但她从不刻板地去讲,是因情而来的。卞欢和董安凡羡慕她,说他们的妈妈各方面要是也像四姨这样出色该有多好。卞银薿笑着对他们讲,我是你们的妈妈,生的也不是你们了。然后她会对他们讲,不要抱怨父母,抱怨出生。父母给了你生命,那是你最大的幸运和幸福;不然,你怎么会有看世界的机会,怎么会有喜怒和哀乐,怎么知道贫苦与富贵,怎么会有抱怨与羡慕。所以,子女一定要永远怀抱感谢父母的心。父母那里是子女的根;任何时候,根是不能忘的。孩子也会说,父母也该有责任,有伟大,卞银薿就说:父母只要尽了抚养之力,就是伟大;只要供给了你读书,给了你自由发展,就是责任。怎样发展,是在自己,不是在父母。要懂得父母,要知道感谢;这是生生不息的信念和传承。卞欢和董安凡的流露是不止一次的,这样的话,卞银薿也就说了不止一次。这也是观念的灌输了,累计起来,卞欢和董安凡不由得就会有触动,是要琢磨起来了。话虽是说给卞欢和董安凡的,卞翾、卞梦飞和卞果儿也会听到,但卞银薿知道,卞翾是靠他的天生也好,靠他的自悟性也好,他已经不需要提醒,他反而是树立典型的,就像他的聪明一样,只会使人对他感慨赞叹的;卞梦飞既然上大学前已经理解了父母的离婚,他有父母离婚,他不会离父母的话,他的思维日趋成熟是必然的;卞果儿还小,成长刚刚开始,她给卞果儿打开的思维也是刚刚开始,卞果儿是跟着她的,她不会叫卞果儿从她的眼皮底下走向失望。

  卞银薿的对“生命”的认识,正是她思索的结果。她独立在北京,没有结婚,没有家庭,工作之外,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充分。独处使人容易沉浸思想。对生命的思考,她是常常进行的。想到生命,卞银薿总是首先想到了她的爷爷和奶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拿出爷爷奶奶留给她的传家宝,那块当年爷爷用来买奶奶的刻了等号的银元。银元已经氧化,色泽变黄变暗了,而那两条“等号”,依然散发着刀尖一样的锋芒,看着它,仿佛望见了青年时的爷爷,浑身充满了像刀尖一样的锋芒力量。就是他的坚定,孕育出了他们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家族中,人人生活不同,人人遇到了怎样的生活啊!再有感叹,再有失落,再有悲苦,他们也会继续催发生命的进程,扩大家族,扩大生命,不敢怠慢生活的。爷爷和奶奶,是他们这个家族的根;银元就是他们家族的历史见证。家族的人是一家人,她怎能不爱家族人的孩子们?

  卞银薿对生命的思考不是因为她有什么不顺或不幸,恰恰是起源在她个人拥有了很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你说 第6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