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不老实。”恩窈也笑起来。
唐锦生眨眼,“也不是。那时候年纪小,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着她对我生气,我会觉得特开心。我一个人在那里,一起去的知青都比我大,而且,你爷爷去了宁夏,奶奶带着姑姑去了另一个地方,要是不让自己想这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扬野草精神,在哪儿都能生存下去,而且要生存的更好。”
恩窈握着父亲的手臂。她知道父母从小都吃过苦。
唐锦生舒了口气,说:“也跟你奶奶通信。跟你爷爷是联络不上的。你奶奶用毛笔字给我写信。知道都写些什么嘛?唐诗宋词元曲……那些信我都留着,等有机会给你看看。每一封都厚厚的一叠子,编起来,可以出一本语文教材。奶奶能默写整部的《论语》,像《后汉书》的精华也能大段的背诵。那几年我学业没荒废,多亏两个人,一个是你奶奶,还有一个是有一位被遣返回乡的大学教师,我跟他学了德语。他以前是在德国留学的,后来被从北京的大学里赶回家乡了。”
“这我知道。妈妈以前提起过。”恩窈点头。
“都是偷偷的学习。白天干活很累。晚上我就去季老那里学德语。学的累了,会给我讲故事。他留学时候的事情,也讲很多当时被认为是反动的理论。”唐锦生见恩窈把腿搭在前面这个大理石茶几上,尽管觉得女儿这副模样实在是有伤大雅,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姿势的确会比较舒服,于是他也翘起脚来搭上去。
恩窈低声说:“那你们不怕啊,被抓怎么办?”
“奇怪哩,从来没有被抓过。其实季老在村子里还是很受人尊重的。尤其是你外公这样在村里讲话有些分量的人,很敬重有知识的人。他们尊敬,其他人也客气三分。就是时常会有人来调查他,有时候被带走就是一两个星期,回来人就跟生了大病似的。”唐锦生唏嘘。
恩窈沉默。
“季老谦和。很爱护年轻人。我们那时候,不管是下乡的知青,还是当地的农青,他都乐意指点。不过,很低调。并不多说话。只是特别的照应我。”唐锦生说到这儿,叹了口气。
“为什么?”恩窈问。
“后来他有一次生病,我去照顾他。病里有些糊涂了,拉着我的手叫‘青云’。青云是他的独子。文革刚开始不久,就自杀了。他说我长的像青云。”
恩窈愣愣的,“自杀?”
正文第十一章“今朝明月”杨小树(二十)
“说是自杀。”唐锦生叹了口气,“老先生坚强。一边干农活,一边还靠着多年的学养,编书。后来平反,老先生隔几年便出版一本书。他说,那几年,他也没闲着。”
“九十岁高龄去世的,对不?”恩窈有印象。
“对。”唐锦生点头,“多亏有季老这样的精神指引,我那个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人最难得的就是在狂热躁动的环境里面有一份清醒。”
“爸。”恩窈微笑。
“啊,我和知青们有个读书会。那时候,我们住的条件还算不错,在生产队马圈前面,一排大瓦房。到了晚上,我们把窗子用被子遮上,偷偷的一起读书,读外国名著。”
“你们哪儿来的书?”
“偷渡的。”唐锦生开着玩笑,“总有胆子大的,偷偷的从城里带回来,或者从邻村的知青那里弄来。很有趣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