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1 / 2)

+A -A

        的肤浅),毋庸置疑地是与赫然在目的偶然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成正比一样,书写的历史的空洞无物,毋庸置疑地是与它在其中把建立纯粹事实性的关系作为其目标的程度成正比的。一个人对历史的体验越是深刻,他接受“因果”印象就越少,他就越能可靠地感受到那些印象是全然没有意义的。假如读者考查一下歌德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活生生的自然”居然不需要公式、定律、且几乎没有一丝因果的踪迹,也能得到表述。在歌德看来,时间并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感受。但是,对终极的和最深刻的事物的体验实际上为一般的学者所拒绝,他们只是纯粹鉴别性地分解和整理,既不容许自己去沉思,也不容许自己去感受。反之,在历史的情形中,这种体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证明这样一个悖谬的合理性:一个历史的研究者越少与实际科学发生纠葛,就越是对他的历史研究有利。

        再借一个图表阐述一下:

        心灵

        生命,方向

        命运…体验

        独一无二地发生的和不可挽回的

        “事实”

        观相的机智(直观)

        意识作为存在的仆人

        “历史”的世界意象

        生命体验

        过去的意象

        建构性的沉思:

        (历史学家,悲剧作家)

        为了探讨命运

        指向未来的方向;

        建构性的行动:

        (政治家)

        为了成为命运

        世界

        广延

        因果知识

        恒定地可能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西方的没落 第49章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