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举足轻重的一家传媒企业。
“老查,按照《七杀》的销量,再加上这五本小说,我们至少要付给唐嘲200万啊。而我们刚买了这幢大楼,创刊了《华人夜报》,资金方面有些吃紧啊。”沈宝新忧心忡忡地说:“这个唐嘲,早不来,晚不来,偏偏选择这个时候来……”
金庸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们现在银行里不是还有几百万吗?我想还是还给人家吧。”
沈宝新大摇其头道:“老查,那不行的!那几百万都是有计划的,你知道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投入到了股市里面去了……”
“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吗?”金庸当然知道那些资金的用途和去处,所以他打断沈宝新的说话。
沈宝新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轻声地说:“唐嘲刚来香港,对香港出版业并不熟悉。我们随便给他几个钱就是了。我想,我们用不着这样算得清清楚楚。”
作为《明报》的高层,潘粤明摇头道:“我认为这样不妥。唐嘲能够把五本《七杀》系列小说让给我们,就说明唐嘲很看好我们《明报》。谁都知道,这五本书是可以赚大钱的,如果我们给低了,他完全可以找其他出版社。而且,我们这样做,对《明报》,对老查的声誉都有莫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得巧妙一点,我们的声誉就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了。至于这五本书,虽然可以赚钱,但是,决不会再想有《七杀》那么赚钱了,我们……不要也罢。”沈宝新似乎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早有办法了。
“我同意粤明的意见。我们虽然是商人,但是我们首先还是文人!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我是不会要的。大不了,我们卖掉股票,或者卖掉一两家报纸。”金庸这次说话很果断,他不容置疑地说道:“老沈,我们59年——62年,那么困难的时候都咬牙挺过去了,难道这一次就需要出卖自己的良心吗?”
沈宝新一愣,他想说什么,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金庸继续说道:“不是说,唐嘲派了一个人来《明报》工作吗?我想见见他。”
沈宝新点头道:“是的,那个人叫做郑大士。我想,他是唐嘲派来……讨债的。这段时间以来,我想他一定知道了我们《七杀》的销售数量。”说到这里,他生生地盯了潘粤明一眼,心中的怨恨表露无遗。
潘粤明连忙说:“这个郑大士刚来香港,没有落脚之处,他说请我们安排他工作,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安生之所就行了。我看见他实在可怜,而且又有唐嘲的五本新小说,所以我就把他留下来了。事实上,这个人还是比较勤奋的,而且与人相处也非常好……”
“好了,不要说了,把他叫进来吧。我马上见他。”金庸果断地说。
://bp;十七君子金庸
郑大士很快就坐在了金庸的对面。://bp;“郑先生,这段时间在《明报》还习惯吗?”金庸微笑地问道,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家常一样,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
郑大士点头说:“谢谢查先生,我在《明报》非常好。”
郑大士在这里的确非常好。他不但好吃好住,而且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潘粤明分配给他的校对工作并不多,他每天一两个小时就做完了。接着,他就主动去给其它同事帮忙,编辑、排版、采访等等,他都参与。
金庸微笑地注视着他,说道:“我这人不善言辞,所以有什么事情就直来直去了。我想见见唐嘲先生,我想与他探讨写作方面的心得。呵呵,说实话,我其实与唐嘲先生神交已久,自从1962年年末,我第一次看到《七杀》那本手抄本后,我就想见见这个作者了。”
金庸的这句话很厉害,开口就点出了《七杀》,指出了他们这次谈话的核心所在。好在郑大士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唐嘲先生也对查先生仰慕已久,查先生的大作,他大多数都拜读过。不过,他在最近的这段时间,不可能来见先生。”
“哦?”金庸心里微微一惊,心想,这个人的架子也未免太大了吧。在香港,金庸想见的人,而又不愿意来见的人,还真不多。
“查先生,唐嘲先生不能来见你,那是因为他有他难以启齿的苦衷。他说,他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亲自来拜会查先生。”郑大士当然看出了金庸的不快,他连忙解释道:“唐嘲先生说,当查先生看见他的时候,自然就会谅解他了。”
此时的谭家宝还是个七岁多的儿童,他的这种“形象”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反差实在太大,他还暂时不想把这个事实暴露出来。谭家宝考虑到,自己现身虽然可以引起某种轰动效应,但是对他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做一个“神秘人”反而对于他今后事业发展有太多太多的好处,所以谭家宝决定安心地做几年“神秘人”。
对于金庸这样的人物,谭家宝倒是觉得没有必要去防备什么,反而他很想去结交金庸,但是考虑到目前时机还不成熟,他想在时机成熟之后,再来亲自拜访这位他前世今生无比敬仰的人物。
金庸点头道:“好吧,你能够全权代表他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