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1 / 2)

+A -A

        吴运韬没有应答苏北的这句话,接着说:“我知道胡杨前一段时间为《国色》承受了很大压力……我们这里总是这样,把纯粹的艺术问题政治化。人们对胡杨那部作品的批评显然是过头了,不应当那样。即使作品真的有问题,也应当平等地讨论,不能一棍子打死……听说这部作品在国外得了奖?你看你看,这样就不好了。”

        苏北看着吴运韬,想弄明白他说的“不好了”指的是在国外获奖不好还是因为在国外获奖证明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批评不好。苏北理解为后者。他对吴运韬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对于有文学见解的人,他总是很敬重。

        “胡杨知道你想到北京来工作吧?”

        “他知道。”

        “哦……你为什么要离开省?”

        “因为一些个人原因。”苏北不想做更多解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我爱人认为孩子在北京接受教育会更好一些……”

        “你爱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她的调动问题解决了吗?”

        苏北回答说:“她在省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当老师,已经先于我联系好了中国文化大学,还是搞教学。”

        “那太好了。”

        “孩子的问题,北京市政府有政策,知青子女户口可以落在北京,所以我女儿的户口前几年就落在了我父亲的户口本上……”

        “哦……”吴运韬说,“你是怎么认识徐罘的?”

        “我不认识徐罘,”苏北笑了,“是这样,我和爱人到中国文化大学联系工作的时候,接待我们的一位领导正好也是曾经在省洛泉地区插队的知青,他很热心,当时就为我的工作张罗,打了好几个电话。我是第二天接到那位领导的电话,让我来找您的……您说的徐罘是……”

        “你碰到了很多好人,”吴运韬笑着说,“徐罘是咱们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原来的主任,现在退居二线了。他热心推荐你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来……”吴运韬把两只手绞在一起。“是这样,苏北。就我个人来说,欢迎你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来工作。这件事,我们要研究一下。我们的两位副主任到云南开会去了,要等几天才回来。你打算在北京呆一些日子吗?”

        “我想尽快回去。”

        “不要紧,你回去也行,回去等我们的消息。”

        “我知道调北京很难,这事还要您多操心……”苏北诚恳地说。

        “就你的条件来说,不应当是很难的,”吴运韬说。“你以前联系过往北京调动吗?”

        “没有。”

        “这次你没有到其他出版单位去联系吗?”

        “没有。”

        “不用联系了,苏北。我基本上可以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决定调你。”

        苏北站起来,表示感谢。他的脸微微地红了。

        吴运韬让他坐下,两个人又聊了些别的,然后苏北告辞,吴运韬把他一直送到大门口。

        事情进展极为顺利:东方文化出版中心领导班子很快做出了调苏北的决定,苏北很快就跑好了调往北京的所有手续。北京市政府对于知青返回北京有优惠政策,苏北的手续都是在这个框架内完成的,没有叨扰单位。

        和吴运韬第一次见面四个月以后,也就是新的一年元旦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苏北已经把家从省搬到北京,准时向东方文化出版中心人事处报到,并且坐在金超的第二编辑室办公室里面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危险的移动 第35章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