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知道他同时也很看重这些东西,现在作家也不清高了,我碰到过很多比商人还精于算计的作家。据我所知,胡杨对这些出版社的拒绝并不特别的坚决,我不知道是不是出版条件在影响他……也许是我多虑了。”
“谢谢你提醒我,王岚。”苏北诚挚地说,“如果远方文艺出版社决定接受出版,如果你认为继续做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对于你很重要,而我又恳求你们,胡杨也建议你们把这个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机会让给东方文化出版中心,你会做什么样选择?”
王岚沉吟了一会儿,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当然不希望放弃,说白了这里面的确有利益问题,但是,世界上又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我想,如果胡杨有这个愿望,我会毫无怨言地照他说的去做,在我这里不应当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你必须面对远东文艺出版社和其他那些著名的出版社。”
“这些工作都由我来做。”
王岚笑了:“你这个人不像表面上那样温良。”
苏北望着她,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
胡杨从法国回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再为把《最后一片戈壁》交给哪家出版社出版而为难了。苏北几乎拜会了所有追踪这部作品的人和单位,包括远东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钱宽。
远东文艺出版社是一个庞大的平房院落。苏北在王岚的带领下走进钱宽的办公室之前,远远地看了一眼罩在雾岚中的颐和园,心里感叹时光流逝得太快了。他曾经参加为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一周年举办的横渡昆明湖活动……细想起来,那已经是快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三十年,倏忽之间,三十年就过去了。
钱宽一头白发,有一种儒雅的气质。胡杨曾经对人说:“钱宽是北京文化人里面的最后一个贵族。”钱宽很反感苏北从半路上杀出来,彬彬有礼中显示出冷淡。但是,在和苏北深谈以后,他倒比王岚先动摇了,对苏北说:“如果胡杨决定把这部作品给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我不坚持。”
实际上,在苏北和钱宽后来的交往中,《最后一片戈壁》已经不再是重要话题,他们聊了很多别的东西。钱宽很欣赏苏北开阔的眼界、深厚的学养和对工作锲而不舍的劲头,远东文艺出版社缺这样的编辑。钱宽对苏北感叹说:“你当初要是到我们这里来就好了,就没今天这样的事情了……”
胡杨拜会了钱宽,怀着一种歉疚心理和这位心地善良的总编辑交换意见。钱宽总编辑只好说:“那行吧。”胡杨主动许诺下一部作品一定给远东文艺出版社。钱宽笑笑,说:“下次要是再有一个什么人出来,我看结果还会是这样。”
“不不不不,绝对不会了。”
“苏北是好编辑,”钱宽送胡杨的时候说。“你应当把他推荐给我……”
“苏北没对我说他要回北京,否则我一定会建议他投奔您的麾下。”
钱宽笑道:“这就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现在成了对手。”
“苏北人很好,”胡杨说,“你们以后一定会成为朋友。”
“我知道。”
为了回避出版单位的追踪,胡杨特意住到东长安街北侧一座大楼后面不起眼的内部招待所。胡杨和漂亮的王岚开玩笑说:“你看,我还是没有补给你这个人情。”这是胡杨见过钱宽的第二天。
王岚笑着说:“你不妨把这看成是你和我的共同决定。”
胡杨指着苏北说:“这个人用什么办法迷惑了你?”
王岚寸步不让:“是迷惑了我吗?是迷惑了你的……”
胡杨就笑,苏北也笑着,什么都不说。苏北很感激胡杨,感激钱宽,更感激王岚,这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接下来,胡杨对苏北叮咛了很多出版环节上的事情,王岚则已经完全把这件事放到了一边,站在一旁饶有兴味地听着他们的谈话。
把《最后一片戈壁》转让给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或者说苏北,对于王岚来说并不像苏北想象的那样困难。苏北在后来与王岚的接触中,才逐步了解到这个人的处事风格。
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和王岚的交往会开拓一片视野,在那里看到与别处完全不同的风光。
纪小佩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
过去,爱情是她生命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她的每一次呼吸都与它联系在一起,在她的生命和爱情之间没有界限,它们浑然一体。现在,她还不认为爱情已经同生命剥离,但是,无可否认,爱情有了自己的生命与个性,像渴望赞扬的小姑娘一样,越来越频繁地游离开她,俏皮地让她欣赏它的美丽和健康。它的确很美,它几乎是光彩夺目的,但是纪小佩心里清楚,它已经不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了,它是一个客体,一本有独自内容的书。她对自己说,但是至少这本书是属于我的……她让自己热爱这本书,她想方设法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她越想珍视它,它越漠视她的这种感情;她越想接近它,它越是和她保持着距离。它顽皮地跳着,笑着,远离她而去……终于有一天,就连她自己也承认:她和它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现在他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分给金超一套两居室,在北三环附近。但是,在这个称之为家的地方,她却越来越无法找到归属的感觉,这里已经不是她的灵魂安歇之处。每次身心疲惫地往家里赶,她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到那个地方,到那里去干什么?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