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时间,除了上课之外所有的时间都被女王大人抓去进行彩排了。
剧本是女王创作的,剧本出炉后和大家讨论了几次,经过修改,确定的基本大纲是这样子的:大概二十分钟的短剧充分发挥了我们外语系的大量优秀人才,开始时梁祝的古筝和琵琶合奏,背景是越剧的清唱,然后是穿越时空到英国,王子公主的出场,罗密欧和朱莉叶的反串才是重头戏,我和严嘉诚一出场,一开口,下面已经是口哨声一片了。
然后经典台词的演绎,标准厚重的英国口音和搞笑的剧情在校庆的时候让全场陷入了疯狂,结束时接连不断的口哨和掌声响彻全场,连坐在下面观看演出的领导也是满意的连连点头。在友校嘉宾的面前,面子里子是大大的满足了。
这剧本改编的即时尚前卫,又把经典的英文对白演绎的原汁原味儿,充分表现出了我们学校外语系的学术水平,这雅俗共赏的效果惊人的好,最后女王大人身穿骑士的红披风戏服带领着我们潇洒的谢幕的时候,眉目间流转着说不出的骄傲和满足。
不管这个剧给学校的领导在校庆之际,在友校面前提供了什么样的谈资素材,我们大家在晚会结束后是兴高采烈的去歌庆祝了。
学校的生活总是忙碌而充实的,时间似乎就是手中流淌过的沙,轻拂过指尖之际,已经消失无踪。
我和严嘉诚因为反串被大家熟知,每天匆匆走过学校的时候,迎面遇到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会笑着打趣儿一句:“哟,‘梁山伯’来啦,你家的‘朱丽叶’呢?”
偶尔看到我们碰头,嬉笑之间,大家都戏称这是我们跨越中西的缘分,而我也不避讳这被大家打趣儿的关系。我从心里来讲倒是蛮欣赏严嘉诚的,不是俊美锋芒毕露的人物,但是倒有几分学者的谦和大度,从他在部长的极力邀请之下的反串,到排练期间配合女王部长狂热的戏剧爱好来看,这个人倒算得上是内外兼具,不浮不躁了。
因为不反感,也因为有几分欣赏,我们私下里的交往多了一些,被同学看到打趣儿说这是‘缘分的天空’。
在食堂里,一边吃着午饭,我和严嘉诚一边在讨论被导师赞不绝口的师姐——刘莺。
就是被我们戏称为女王大人的文艺部长,脱离了戏剧世界的狂热后,刘莺在导师那里可是被交口称赞,刚刚写的一篇英文论文《二十二条军规之外我们自己创造的悖论》就被教授引为骄傲。
22这是我们的美国文学老师正在讲的一部分内容,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pr﹚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是一本很著名小说,号称黑色幽默的鼻祖,是《柯林斯词典》选出的1961年的标志。
该书的主人公为了逃避危险的作战任务而装疯,可是逃避的愿望本身又证明了他的神志清醒。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叫人左右为难的情况。
这部小说太有影响了,以至于在当代美语中,22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等。
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
“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容易写出自己观点的论文题目,因为可以查到的很多优秀论文已经把这篇小说的精华部分反复论述过了,尤其在看过其他优秀的论文之后,很难自己再组织更精彩的语言和论点来深刻剖析这篇文章。
可能刘莺是因为戏剧细胞的影响,她有了在此之上的个人观点,也就是来自于我们周围的现实中的观点,看不见的规则制度下的逻辑陷阱,让你深陷其中,无法反抗。
例1:
如果你不创收,没人能养活你;如果你能创收,下了岗也饿不着你。所以你不下岗谁下岗?——某领导对下岗人员如是说。
生活中的灰色幽默其实早已经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不是吗?
例2:
“本商场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就是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