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 / 2)

+A -A

        禾丰浪与他们不同,他不是漂泊的农民,而是读过大学的本土人物。这样的人物应聘时难免引起考官的狐疑。他曾经给我发来这样的一份对话,我转引于此,可以使读者领略当时的情景。

        考官:你是本地人?怎么也来应聘?

        禾丰浪:本地人也要找工作啊。

        考官:你们本地人有钱,光是收租就可以过活了。

        禾丰浪:对不起,我不是有钱人,我需要工作。

        考官:我们这里工资不高,也非常辛苦,恐怕你不会做太久。

        禾丰浪:我能吃苦。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有提成。只要做得好,报酬也不会太低的,我有信心。

        每次应聘,禾丰浪都会遇到这样无情的考问。而在迈进工厂的铁门以后,禾丰浪仍然尴尬,如同考官一样,打工者也仍然以狐疑的眼光审视他。甚至夹杂着外地人对本地人惯有的羡慕而又鄙视的复杂心理。所以,对禾丰浪而言,在同样是打工族的人群里,仍然存在身份认同的问题。既然如此,他又何以自觉自愿地保持这样的身份?相对于依靠家庭背景而找到收益高、工作轻松的同学,禾丰浪认为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它换来的是更大的心理感悟。这是一种财富,是从事写作所必要的积累和准备。这就不能不让我钦佩这个年轻人以及他的志向与定力。

        正是因为聚结了这样挥之不去的情结,禾丰浪最终抛下了一切工作,潜心创作,写下了《一边享受一边泪流》这本小说,抒发他对东莞这片热土的真挚情感,恣意的激情、苦涩的汗水与难以割舍的爱情,塑造出程小丰、泓、豆豆、肥牛和娜娜这样的人物形象。笔触最重的,当然是泓。在他的笔端,泓是单纯、清新、善良的,当她知道她曾经海誓山盟的恋人程小丰与豆豆逾越常规的关系时,她的不解与愤怒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当豆豆进入工厂,遭到同事的耻笑与打击时,泓仍然给予豆豆以关爱和帮助,从而显示出这个女孩子与众不同的胸襟。

        同城市里年轻的女孩子一样,农村的女孩子对未来当然也会充满渴望与憧憬,但是,与城市女孩子不同的是,她们的出路不是在本土,而是离开熟稔的乡土到陌生的城市打工。在初始的时候她们往往清纯、可爱,但残酷的是,几年之后,她们会慢慢蜕变,学会聪明,学会世故,甚至学会堕落。这也往往是“打工文学”的基调与底色,这就令人苦恼、压抑、愤怒。然而,泓不是这样的人。她有抱负,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渴望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幸福。所以她总是不断地向上,完善自己,从一个流水线的小员工,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高管,从而表现出禾丰浪对打工族命运的另一种态度与价值观。。。。。

        给小说插上网络的翅膀(2)

        与我在深圳认识的那些打工作家不同,禾丰浪没有利用传统的载体,而是在网上创作让他心旌摇曳的小说。写完以后,他彷徨无措,不知道往哪里投稿,当他知道网络可以成为发表渠道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贴了上去。其实,在他之前,网络小说早已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承蒙读者的厚爱,他的这本小说点击率颇高,引起了新浪编辑的注意。禾丰浪说,那时新浪网正在准备效法进行收费阅读。不久,他便成为新浪网的第一批p作者了。他的这部小说,在新浪的点击很快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人次,同时在红袖、和腾讯网站上也广泛传播。禾丰浪第一次发现了网络传播的神奇力量。他惊喜地发现,他在网站上首月的收入就有一千多元。更让他兴奋的是,网络小说的互动性,让他充分享受到创作的愉悦与满足。当时新浪正在举行第五届文学原创大赛,他的《东莞恋歌》(《一边享受一边泪流》的原名)晋级都市的前十名作品之列。这样,就更坚定了他的写作信心。从开始写作,挣到纯收入(税后),从而保障生活,禾丰浪仅用了半年时间。

        禾丰浪是幸运的,一方面,得益于现代传媒,当然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的生活积累,如我在前面所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小说的理解与认知。网络小说为了满足读者的浅层阅读,大都采取通俗笔法,诸如设置悬念、编织情节与语言的生活化。甚至有对情节的处理无节制抻长的现象,我曾经开玩笑地讲,在网络写手的笔下,一只袜子的情节可以写一万字。但禾丰浪却在分寸的把握上游刃有余。内容深刻真实、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入情入理。每个人物都是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

        禾丰浪是聪明的。在写作时,他一方面恪守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刻画人物,摹写细节,雕琢内心,深入情感里面的幽曲;同时也摒弃了不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冗长的景物描写,累赘的议论与见解。他认为,网络文学的优胜之处,比如设置悬念,让情节生动,节奏明快,价值观念的表达真实自然,从而与现实生活相互呼应,是完全应该的,因为这是吸引读者的有效手段。

        我赞同他这种观点,我始终认为,小说的生命在于阅读,我不相信哪一位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无人阅读,而网络小说在这一方面的成功,应该说为从事文学的作者提供了某种启示。文学如果插上网络的翅膀,又会怎样?禾丰浪的成功似乎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不免令人想起西方哲学家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物”,一句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很愿意把这两句话赠与丰浪,祝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开掘崭新的含义,从而创作出不断超越自己的精彩作品。

        王彬

        2009年7月22日

        (注: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飞扬青春的生命礼赞

        禾丰浪,一个我素未谋面的后起之秀。我“认识”他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友人张志霞的鼎力推荐;二是这个小说成为了桥梁。

        只要你认真去读《一边享受一边泪流》这部小说,你就会感受到它的真实,因此说它是“打工文学”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质朴的文字、简洁的描述、动人的情感、曲折的情节,真实地还原了南下打工一族的生存态势。小说不仅仅见证了几个年轻人青葱岁月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葛,更准确地阐述了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情感与理想、梦想和现实撞击之后所迸射的绚丽的火花。人心的多变与人性的多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应以情取胜,言之有物,让人读后能感同身受。越是平凡的,越是大众的,流露出的真实情感越能打动人的心灵。普通百姓是我们最好的生活素材,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每个人都是一部厚重而精粹的小说素材。只需要我们的作家用眼察看、用心品读,便能挖掘出无穷的创作资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南方城市便吸引了无数有志者的目光。千百万的打工者绝大多数选择青春飞扬的时节漂泊异乡这片热土,投身改革的洪流,改变人生的轨迹。其间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一个小小的机缘却从此改变命运。多年前,《外来妹》《情满珠江》曾经在国内掀起收视高潮,正是因其强大的震撼力俘获了无数的热血青年。多年来,我国南方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纪元。打工者仍然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却没有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打工者的命运。“打工文学”进入一个断层,实在令人扼腕而叹!

        令人惊喜的是,《一边享受一边泪流》正逢其时,应运而生。程小丰的多情重义,泓的善良上进,豆豆的柔情若水,还有令人捧腹的肥牛等给人印象颇深。此外还涉及台湾老板、香港丽人和草莽英雄等各式人物。他们或虚善,或好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第1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