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年近五旬的他,现在回顾这一切往事时,恐怕心中已经平静很多了。
这部小说是对我而言影响最大的,后来我看了好多优秀的同志作品,但都没有《北京故事》这样打动我。
另外一个深深触动我心的故事,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归纳几点:
1,真实性。
我是在非同志论坛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就说:这种把一个主角写死了的故事,都不会是真实的。但我在看时,就感
觉到故事一定是有出处的。
我举其中一个细节:作者有一句话是形容另一主角……李振云的,他说:我就看不惯他那苦口婆心的死样!
咱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很了解这个阶段的男孩的性格特征,他这一句话,两个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一个是一本正经
的班级干部李振云,另一个是惹事生非,不可一世的班级混混,也就是作者。
2,爱情的持久性。
作者和李彼此对对方爱慕一生,但他们一生只有过一次实质上的性接触,而这次接触还是以作者对李的强暴形式完成的。
对此,作者悔恨终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把对李深深的爱藏匿在心中,再也没有勇气表白。
(bp;爱是种奇怪的东西,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已经深深爱上了作者,但很显然,他也不敢表白。
这两个人,除了那次难堪的强暴以外,没有过深入的接触,不要说接吻什么的,甚至连话也没说过几句。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深深爱上了对方,只是爱得越深,隐藏得越深。
为此,在得知作者出国,而表白后无果的情况下,李选择了自杀。
而作者始终不能忘怀李,当他回国后知道李是为他而死时,悔恨不已,一直无法释怀。
3,悲剧性。
这个故事也有个悲剧的结尾,作者在出国以前去看望李,当得知他马上要走了,一向孤傲内向的李鼓足勇气委婉地向作者提到
当年事,可惜啊可惜,这个愚钝的作者!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缩,其实李那样一个内向的人,能有勇气那样发问,只要用心想
一想,都会明白他的意思,但可惜,作者本人退缩了,所以两人错失良缘。
至于那封信,因为过错不在作者,所以只能算是意外。
我还是很感叹于作者出国前在与李告别时,为什么不再大胆一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