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月天暖暖的阳光里,桃子的桃园已是青葱翠绿的一片。棵棵桃树般般高,纵横交错排成队。
桃园里,桃树枝枝了眼睛。桃子定定神,拢了拢额前头发,眼睛没花。的确是他!怎么会是他呢?桃子的脸刷地绯红得像两片桃花,赶忙吐出嘴里还没嚼碎的萝卜干迎了过去,又惊又喜。
小康路上的往事1
何小康没有预料到,人活到这把年纪了,还能搬进那个城里居住。他本不想冒尖儿凑热闹,更不用说赶什么时髦了。可是,村长动员了乡长又来做工作。都说坳子里就你何小康一家呢,值!何小康横下心,腮帮子一咬,就搬进了那个城里。搬进了那个城里的何小康一家,令乡邻们歆羡如潮。
其实,首先是丫头同意的。丫头已出嫁,现随她男人在那个城里做生意。丫头说,搬进那个城里居住回娘家方便。儿子呢,儿子也同意了。儿子没结婚,至今仍在中国著名的汉正街打工。如果儿子乘车回到那个城里就等于回到屋里,自然乐意。这样,何小康和他的婆娘就注定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那个城里是县城。那个城里的房子是现成的,早就统一规划好修葺好,清一色的两底两层楼,空着,搬进去便能居住。房子全矗立在道路两旁,规格一样装潢一样色彩一样,漂漂亮亮,威威武武,阔绰气派。甚至可以说蔚然壮观。
那个城里的房子是县扩建的一条街,位于县城最宽敞的沙岳大道。因岳阳长江大桥通车了,荆州长江大桥也通车了。为抓住机遇,繁荣地方经济,县里在沙岳大道建造一条街,起名“小康街”。也就是何小康住的那条街。当然,要想搬到“小康街”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居住“小康街”的人全都是外来人口,名额有限。
“小康街”的居民是由全县各个村组居委会、乡镇区办通过层层推荐搬上来的。搬进“小康街”的居民原先大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眨眼身份就变了,变成了那个城里的街道居民。搬进那个城里的新居民没有土地,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惟有一栋称得上华丽的房子。
这些新居民大多在那个城里务工,或者在自家门前开个铺子什么的。木匠篾匠鞋匠铁匠等先前在乡下就靠手艺吃饭的更加方便些,他们依然靠手艺吃饭,在家里拉开场子火火热热地干了起来。手艺饭吃得比先前还要滋润。
但是,何小康与手艺不沾边儿,也没丁点儿手艺。何小康在村里是个农民,中国标本式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何小康是从桃花坳搬进那个城里的。他在桃花坳除种有几亩地外,还有一大片桃园,桃园的桃子年年丰收。
十几个年头过去,他何小康一家成为坳子里的殷实人家。如果硬要说何小康有门手艺,他的手艺就是栽种桃树。
桃花坳里,就他何小康一家栽的桃树结出的桃子又大又甜又脆口。城里收购桃子的汽车开进桃花坳,商贩们首选的桃园就是何小康的桃园。坳子里也就他何小康独家够得上条件,具备资格,搬进了那个城里。搬进那个城里的何小康一下子没了田地,没了庄稼,没了桃园。
何小康在坳子里是个农民,如今搬到那个城里依旧还是个农民。只是手头上的活计变了,不再种地收庄稼了,不再种桃园收桃子了。
眼下,何小康家就他和婆娘俩过。
按理说,何小康和婆娘现在完全可以不做其他劳力活计。家门前就是大街,西通沙市,东接岳阳,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如织,在家门口摆个水果摊儿熟食杂货烟柜之类就完全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了。这也是当初决策者的初衷。
“小康街”的人家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家,县里将他们请来,是想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宽松更适宜他们发展的空间与环境,让他们集中经营这条新街。何小康闲不住。何小康不想就此清闲下来。何况,他还有任务没完成,儿子还没成家。
何小康想,等儿子过了喜会成了家,他和婆娘就不必再费多大神谋生活。何小康同他的婆娘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去附近租块地种蔬菜。附近有个蔬菜组,门路大的已不屑于困在地里种蔬菜,做大生意去了。
蔬菜组就有了一些空余地。何小康以前在报纸上看到过,有不少乡下人进那个城里租地种植蔬菜,比呆在家里枯种几亩水稻强些,日子过得有板有眼。刚搬进那个城里时,何小康也曾听说过此等事儿。
事情办得很顺利,比他们起初所想象的简单。
他们很快就在离“小康街”较近的一个居委会的一户人家租得一块地。那户人家住一位老大娘,老头儿去世没多久。
同何小康一样,老大娘也是一儿一女,儿女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工作。老大娘家的一块地差不多闲置着,地里就老大娘种几垅够自己吃的蔬菜。老大娘没要何小康的租金。老大娘说,只要不荒芜那块菜畦就够了。搬进那个城里的何小康和婆娘就成了菜农。他们选择种植蔬菜,决心不输给“小康街”的人家。
小康路上的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