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远远望去,可不是吗,在这片狭窄的山道角落里,竟是密密麻麻排满了十几家大排档。
在这些大排档中,唯有周记大排档规模最大,规模大不仅仅指店面大,别人家大排档都是依靠山坡支起一张大帆布篷,一张张桌椅就这么摆上。
周记除了有露天营业点外,还借地形建了一所小二层洋房。
“露天部分主要针对影视城的大众,洋房里边我弄了两个小包间,供那些剧组的基层人员聚餐用。”周耀良拍拍儿子的肩膀说:“走啦,要快点回去,今晚有个大武行在包间请客,我要赶紧准备的。”
周文哦了一声,跟在老周身后一边欣赏着传说中的大排档特色,一边暗自佩服老周的头脑。
大排档在香江饮食历史上地位显赫,虽然它上不得台面只能在街边小巷置身,却因价格便宜,食物选择又多,受到市民欢迎,更是香江文化的一部分。
周文还记着,当年王佳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上映时,很多内地观众见片中西装革履、旗袍款款的男女主角经常光顾巷口的大排档,窃笑浦人死要面子口里省下来穿在身上,其实他们不明白,在香江光顾大排档并不是什么份的事情,尤其那些精于美食之道的,就是冲着大排档而去。
行走在清水湾附近的大排档行列之中,周文只感觉一股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来自于前主人的,有来自他本人的。
“阿良,晚上搓一把?你最近不来,大家都没有手感。”
“老周哇,你儿子出院了啊,恭喜恭喜!”
一路上,不时有人从大排档中探头跟周耀良打招呼,足见老周在这片很有亲和力。
“多谢多谢啊,今天阿文刚出院,还有很多生意要忙。”周耀良笑呵呵的回应着。
说说笑笑来到周记,此时正值上午九点多,大排档的生意并不忙碌,一般要到中午、晚上时才有武师、龙套从影视城出来就餐。
几个身穿“周记”标志服装的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见周耀良和周文,忙上去打招呼。
“这是大飞,咱们周记的大厨之一,干炒牛河可谓港九一绝。”周耀良指着一个跟自己差不多胖的光头说。
大飞摸摸自己的光头,嘿嘿笑着:“跟老板您一比,我什么都不算的,当年要不是你收留我,我早就饿死了。”
“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别老挂在嘴边,你不嫌烦,我们的耳朵都起茧了。”老周哈哈笑着,又介绍别人。
“这是香嫂,负责配菜,这是权叔,负责送外卖,这是权叔的儿子吉米仔,我们这里的刀功师父。”
周文面带微笑一一和人打招呼,通过老周的介绍可以看出,周记能在影视城附近扎稳脚跟,跟眼前这四位伙计有莫大的关联。
一般小型大排档里,老板身兼厨师和配菜,若是客人多了,忙都忙不过来,而周记这边不仅每个岗位都有人专门负责,还搞的有声有色,老周在这方面绝对有些门道。
“阿文,这边没你的事了,你上楼休息吧,等会我喊你吃午饭。”周耀良说。
“好的。”周文扛起东西,蹭蹭的上了楼,速度之快,令人大为惊诧。
“良哥,阿文以前上楼都是慢慢吞吞的,整天死气沉沉,今天怎么转了性子?”吉米仔叼着烟问道。
“我也搞不清,不过他现在这样子很好,至少比闷葫芦好很多。”周耀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拍拍手说:“好了,不说这个,大家开工,开工,今晚童哥请客,我们得用心些。”
“看来童哥又有新片子喽,老板,你可以考虑要个龙套过过瘾嘛。”大飞油腻的双手搓搓围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