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 / 3)

+A -A

        堂哥的表现和公交车形成对比,语言平淡,音色疲惫,他说,嫂子在家,我可能要晚一点回来,你先过来吧。定海只好说,你先忙,不过今天过节尽量早点回来陪嫂子。堂哥接着说,我尽量,不说了,先这样。

        难道是工厂出了事情,往常的堂哥说话抑扬顿挫,信心十足。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呢?想是想不明白,因为那不是自己的事业,干脆抛开不想。

        这辆公车上全些是不会主动跟陌生人搭讪的陌生人,人和人之间既近又远。他环视四周一圈,开始闭目养神,‘如果有一天’迸入脑廉,一个瞧不起知音的知音,比陌生人强吧。

        突然脑子里转到了那个承诺,何必呢,何苦呢,揽下了这么一个压根儿就没把握的瓷器活,虽然写过几首被比喻为夏天雨的诗。

        他在心理盘算着,现在没工作,花时间找工作的同时创作小说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眼看着大把的时间像简历一样要继续被无情地扔进垃圾堆,现在好了,真应该早点变废为宝啊!

        可写什么题材呢?定海从梦想开始寻找灵感,现在渴望成为一名企业家,那么创作一本关于企业从无到有再到强大的书应该不错,不错是不错,可惜的是,亲身经历长得像和鸡蛋一样椭圆的数字零,只有去参考成功人?有谁能成为参考,没有,那就只能瞎编乱造,想到事业就一片迷茫,去臆造成功,多么困难,多么空洞,空洞的东西谁会看,多余的时间也不会想看,是的,不会看,谁都不会看!

        我一无名之人,失业的小伙子,离成功的企业家是天与地的距离!

        经济发展了,成功人士多了,作家也突然多了,企业家中的作家也多了,真见鬼,谁成功谁爱写谁写去!

        那写什么呢?要不然就写一本像《挪威的森林》这样的书,描述真实的社会形态,如海底中涌动的冲激波,只要是鱼都能感觉到;要不然就写一本像《复活》这样的书,似乎也是真实的社会故事,算了,真实的故事都比较残酷,也许只有在残酷中易于寻找到真理,唉,我的人生无波无折,一帆风顺,真理从何来?

        想到这,定海口中不自觉地发出了简单的旋律:“从何来啊从何来?从何来啊从何来?”

        大约将美好青春中最珍贵的半小时扔在沉闷的公车上后,天花板上的喇叭中重复强调:“有到鼓山的乘客请带上您的行礼物品,终点站到了。”打断了他没有任何结果的思绪。

        当定海踏下车门的时候,鼓山巍然屹立在面前,一切都那么亲切,又一次让他回忆起老家四周环绕的青山,那是儿时成长中快乐的源泉,夏天的时候堂哥带着他到山涧小溪的深水区边唱歌边游泳,欢快淋漓;秋天的时候堂哥带着他在大山深处边放牛边采野果,有吃有玩,无忧无虑。现在这些欢快愉悦的画面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不可能在重演,就算重回小溪,重回大山深处。看着城市边沿的山峰,不禁感叹,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还没来到的不知道怎么样来,而今天的青春时光,只能当垃圾处理。

        瞬间的记忆重温后,定海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念,那就是了解此时此刻的堂哥。时间改变了他,从每次见面的一些闲聊中,定海发现堂哥真的在变,尤其是结婚后,变得处处以事业为重,变得成熟稳重,几乎没有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仿佛被无形的铁链锁在了工厂,使得兄弟俩只能聚少离多。

        定海从一个小巷里走了进去,按照他记忆中的路线左拐右转地来到了堂哥住的那栋楼,在二楼的时候清楚地听到四楼的电视声,无聊的人还有一个嫂子。通常她会去逛街购物,或者一个人守在电视机前。

        堂哥曾经建议妻子去工厂做管理监督,可妻子不爱管别人,她只管自己的丈夫,丈夫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希望可以了解丈夫的全部,而她却不喜欢去工厂,和定海一样讨厌刺鼻的化学气味,对丈夫的了解自然不全面。

        定海不是第一次到这里,他快速地从房子客厅后狭小的楼梯走到了四楼,外面的铁门关着,里面的木门开着,透过这普通设计的铁门可以清楚的看到客厅内的沙发,和沙发上坐着的嫂子,与上次见面时相比,显得消瘦,让原本就苗条的身段显得更加纤细苗条。嫂子后上方的一片墙挂着一些勉励向上的字画和两张堂哥画的素描画,是一种朴素的书香气息。

        嫂子发现定海出现在门边,优雅地站起身,微笑着走过来,开玩笑地说道:“定海来了,过来一块过节有没有带礼物呢?”

        “还要礼物啊,真要命,没有读懂嫂子的心事,只带了几个粽子,就在刚才进来的小巷里买的。”

        这个家是简陋的,不见一处奢华。

        定海随手将粽子搁在沙发旁的木桌子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几道弯几波浪 第2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