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下午,两人来到了以最快速度造好的东源。门口,刻着公司名字的牌子已经立了起来,公司是一个日冕,倪一心里嘀咕了一句:“不说我还以为是个指南针,这什么奇思异想啊。”显然,她现在看凡是和杨旸有关系的事物,都是不顺眼的。
办公楼才造到一半,但是车间已经基本完工,杨旸、还有几个管理人员暂时在车间二楼的一角各辟了几间房做办公室。
这次要谈的其实主要是扩张规模的后续要求。越市为这些引进的外资,极尽一切资源开绿灯,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便利服务。但是这些外资也得回报越市,例如,各种规模级别就得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东源这次虽然多投一条生产线,却并不想多招人,他们的意思是:这不是简单的流水线,是个人培训几分钟就能上。目前的生产人员很多都是杨旸实验室里的学生,或者刚从名牌学校里招来的高材生。投产本来就还在试运行阶段,希望能总结出完整的运行流程,以及形成成熟的管理班子后,再扩大员工规模,降低招人门槛。
可是这显然和政策相左,这个矛盾,看来有点难协调。
李小红和倪一来到了杨旸的办公室。杨旸正在打电话。
办公室布置得很简单,白色的墙,一张办公桌,一把老板椅,三张客坐转椅,都是黑色。最深的印象就是纸,好多纸,桌上上好多,地上也有好多。
李小红瞄了一眼,貌似都是太阳能方面的论文。杨旸这才回国很短的时间,要是这的论文他都看过,李小红开始怀疑,他一天到底睡几个钟头觉。。。
杨旸放下了电话,给李小红和倪一倒了两杯水,李小红道了谢,倪一则看也不看杨旸。杨旸不甚在意。
这时,也敲门进来了,连声说自己发个传真来晚了。
看来这公司其实很缺人手,每个人显然负责的事情都比自己的职务安排要多得多。
增投生产线的事迫在眉睫,所以杨旸也就开门见山了:“这次请你们来主要是谈谈我们需要扩张一条生产线的事。”
杨旸指了指外面车间:“相信你们来的时候也看到了,我们的车间本来造的时候就特意造得大了几倍,就是为了将来扩张做准备,所以这次新的生产线建起来,其实并不需要做什么大的改动。”
李小红对着杨旸微笑了下:“我们越市是很欢迎所有的外商,尤其是您这样的有才之士来投资,来扩建的。你们扩张,说明公司效益好,我们肯定也乐见其成。”
“只是”李小红语气一转,刚刚的客套变得公事公办,“大家的合作肯定要建立在互惠互利,双赢的基础上。”
李小红举起手里的杯子,轻轻抿了一口水:“你看,杨总,我们越市给您提供了很多便利,包括报批,进口设备,都给您开了绿色通道,将来税收等手续方面也更不用说了,肯定为你们设想周到。您是不是也该为我们考虑一下,有些政策我们真是有规定,不能轻易改动的。”
杨旸显然没抓住李小红弯弯绕绕说话的重点,还在等着她下面的话。则朝李小红和倪一理解的笑了笑。
李小红赶紧接着说:“你们追加了这一条生产线,公司规模就到达了五千八百万,刚刚好超出了五千万的投资规模,到达了上一个标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你们先招收一批新员工,先不参加生产,先组织培训,这样呢,既不会打乱你们的生产,又算提高了就业率。你们觉得怎么样?”
“怎么不打乱我们生产了,谁去培训他们,我们这本来就很缺人手。”杨旸皱着眉头,“而且我们对员工的要求除了(技术)方面,对r(诚实、正直)的要求更高。”
倪一今天终于看了杨旸第一眼,可惜,还是个白眼。
赶紧出来打圆场:“招人我们肯定要招,人手确实很缺,这个事你们放心。只是我们这专业性太强,不是说招就能招到的,而且我们这还有很多机密不能流出去,实在是有实际困难。你们看能不能给彼此一个缓冲期?”
的中文比刚来的时候已经流利了很多,处理起事情来也比杨旸成熟多了,说的话也让人听着舒服多了。天知道这不在意人情世故的杨旸,把多少场面上的事情都扔给了,好好的一张萝莉脸,硬是散发出了御姐的风范。
李小红想了想,说得也在理,或许她可以回去和赵主任商量商量,于是便说:“这个具体怎么操作,我恐怕得回去请示下领导。你们再考虑考虑先招几个人培训起来的提议,我们也回去商量商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