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外面很少有人初步叫你守中丹田。但倒是守中丹田比守上下丹田毛病出得少一点。但是也有问题,有时候搞久了有些人觉得心窝痛,不是心脏痛,是食道和胃消化不良,或者呼吸气管或者肺部有问题。这三个丹田顺便讲一下,也是修道的常识。
管住耳朵和目艮睛
刚才讲到坎离两卦,这一派修道的,在道家正统的观念,秦汉以上的古书,都把眼睛所代表的神光返照叫做存神,也叫做存想;在密宗叫做观想。这两个名称有差别,当然方法也有差别,但都是运用思想。存想久了,就是古人所谓“存想飞升”,人可以飞起来。这只是一个原理,真正几
飞个人做到呢?可以说没人修到过。换一句话说,你存想也好,神照也好,照到身体必须要达到“幽潜沦匿”,身心沉‘潜下去然后起变化。当变化一来时,就要懂得讲过的这些法则,走到那一步一定显现那个原理,详细的我们慢慢再
报告。
实际上,打坐时把眼睛收回来,或者照到哪里,行不行呢?还是不行。你把离卦虽转入内境界,还是没有完全“幽潜沦匿”,因为我们坎卦耳朵,欢喜向外面听声音。要把眼睛、耳朵收回来沉下去,简单地说就是收视返听,也就是佛家修行的观音法门。以道家的看法,观音法门是利用坎卦耳根起修。用观音法门的好处在哪里呢?我们这个耳通气海,换句话说,两个耳朵与这个生命肾气相通。所以一般年纪大的,耳朵听不清了,就是肾经的元气衰弱了;眼睛也老花了,那是肝经闭塞出了毛病。所以这一派道家用的方法,是在身体上转,把眼神收回来照到肚脐,要耳朵不听外面,慢、慢使气归元,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幽潜沦匿”了。
这一派的道家,他的道理是以八卦代表人体,所以乾卦是头部,为首;坤为腹,坤卦是整个肚子;艮卦为背,离卦为目,坎卦为耳,兑卦是嘴巴,巽卦是鼻子,震卦为雷是身体。这里说的是先天八卦,是以有形身体来代表,详细的道家又另有分类。所以说道书很难懂,千古以来读书最讨厌读道书。拿眼睛来讲,离卦另有一个配法,左眼属离卦,右眼属坎卦。同样的道理,每一部分他又把它再分化,这岂不是很复杂,不是乱套吗?不乱套,有它的原理,因为宇宙万物各有一太极,各有一个天地。等于讲我们人体整个是一个生丨128|…命,如果在医学上分开来研究,每个分开的再分开又是一个单位。这个单位用八八六十四卦的法则来研究,又是一个系统,都合那个规律,都合那个法则。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都是归纳性的讲法。如果呆板地分析这是哪一派哪一家,分类起来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详细地分类。
精神与瑰魄
正统的道家,解释坎离二卦日月二用的道理就很准确了,说“日出没比精神之衰旺,月盈亏比气血之盛衰”,这就把坎离二卦所代表的内在意义告诉我们了。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哲学问题了:中国道家处处提到精神,精神是个什么东西?很难下定义,精神就是精神。我以前常常当笑话讲,学校规定要对学生“精神讲话”,我说这不合逻辑,因为讲话本来就用精神在讲话,讲话就是精神。如果精神以外还有一个精神讲话,我说不要变成神经讲话了!
所以精神还是先要下定义,它是个什么东西?它所代表的又是什么?你说这是个抽象的,那就没有话讲了,抽象就不谈。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精神确实是一个东西,所谓精神就是魂魄,就是魂与魄的变化。换一句话说,魂魄是精神的变化。那么什么叫魂魄呢?心理的状况是魂,属于神的;生命的能量旺盛是精,是属于魄。我们普通讲,这个人很有气魄,这个气魄的确是物质的身体所爆发的。一个三期肺病的人,或者癌症到了最后阶段的人,再也没有气魄了。
“魄”字是白字旁边一个鬼字。什么是鬼?一路研究下来,要认识中国字,先要认识部首,这个“鬼”字从“田”字为主。为什么呢?我们是地球的文化,人都在这个地面上。田在古代的写法,一个圆圈一个十字就是田,不是方的。这个田上面,中间一笔出一点点头就叫做“由”。“由”字就是草木在土地上生出一点苗。所以由来就是有一点苗头了。上面通下面通就是申,代表电。这个“鬼”字上面上不去的,你看那个“鬼”字的写法,专门向下面走的那个就是鬼。至于“神”字,上下通的叫做神。
这个“魄”字是白色的鬼,白代表阳气,有阳气有实质的这个精神部分叫做魄。没有实质的,人死后肉体实质已经完了,就是鬼旁边加个“云”字,那就是魂。云就是天上的云,有时聚拢来看见了,有时散了看不见了。所以魂魄是代表生命的死亡与存在两个阶段。
那么精神是哪里来的呢?归纳道家的说法,分为两部分,神属于性,本性;精和气属于命。道家早就把身体分成两个宇宙,我们这个肉体存在是我们的命,所以身体是命。;至于那个性呢?那个就是神,不属于这个身体,但身体也是性的部分。比如电,这个电是通过灯泡发亮而发生作用。灯泡坏了就不能通电,也不起作用了。因此道家的理论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认为修道的人必须要性命双修。性命就是阴阳,也就是坎离所代表的,性命双修就是两样要齐头并进。
宋、元、明以后的道家,也就是正统的道家,老实讲是反对佛家也反对儒家的,认为他们都不会修道没有用。他说佛家跟儒家光修性不修命,只从心理人手,对身体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仍是生老病死,很痛苦。但是,宋元明以后的道家同时也反对一般修道的道家,认为他们光是修命,只是
练气功啊,炼身体啊,在身上搞来搞去玩弄精神。王阳明所1批评的就是这种。所以只修命,不修性,光炼身体,不懂佛家的所谓明心见性和儒家的修心养性的原理,也是不行的。1
下载
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炼身体,在身上转河车,转来转去,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错误。相反地,他说“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晓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见性的学理上参,这个空了那个空了,但身体气质变化不了,他认为这是阴阳没有调好,永远不能证到仙佛的果位。
所以正统的道家主张性命双修,对佛法也是非常恭敬的,认为佛是修成功了的。一般学佛修道没有成功,因为不是偏在修性就偏在修命。这个主张拿佛学来讲合理不合理呢?非常合理。研究了佛学唯识,研究了般若就懂了,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身和心各一半。所以修道的认为一定要半斤八两,要两个齐头而并进,也就是要性命双修。最后身体由衰老变健康,由健康变化气质,由变化气质达到脱胎换骨。再配合上心性的修习,这个道才能修成功。
性命双修成功了以后,道家称为“无缝塔”,修成一座无缝的宝塔一样。佛学的说法就是证得无漏果,得漏尽通,一切都成就了,没有渗漏,没有遗憾,没有缺点,这个生命是个完整的。
阳初动无阴阳品性理性工夫你经验过阳生吗源头活水
―阳初动无阴阳
前面我们提到正统道家讲性命双修,是从宋元以后开始的。讲到这个法则就要先了解一桩事,了解什么呢?就是“一阳来复”。性命双修之说,是把性跟命也就是心理生理两个合为一体。西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世界分成二元,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实际上两个世界是一体。因为这两个是一个功能所产生的两面,一阴一阳。有关精神世界,就是心性这一面的修养,我们先要了解如何把握“冬至一阳生”的法则。在这个十二辟卦中,一阳初生之处最为重要。
宋朝五大儒之一的邵康节(邵雍〉,他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时代的。他把易学整理出来一套法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面的人到现在为止,能够真正超越邵康节的还没有。讲到“冬至一阳生”的道理,他的'见解后来的修道人没有不用的。他的名句是: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这个也是“冬至一阳生”的原理,是《易经》最高也是最基础的原理。冬至是子月(阴历十一月〉下半的气,子月是复卦,一阳来复的意思。此时天地间阴极阳生,开始了一阳。运用到人的生命上,就是子时,从夜里十一点到次晨一时。所谓正子时正好是十二点整,正子时是子时的中间。他说“冬至子之半”,在每天时间上来说,十二点是子时一半,上一半的子时属于当天夜里,下一半的子时是次日零分开始。
邵康节说“冬至子之半”,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时候,宇宙万物到了一个不属于动态也不是静态的时刻。“天心无改移”,平稳极了,这中间是真空状态。这真空的状态是一阳之气初动之先,也就是“万物未生时”。所以佛家讲修到无念,真正空了,才是阳气来之前的境界。
讲到这里顺便提到一件事,在今天这个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讲到中国文化,尤其讲儒家宋明理学家的思想,我站在学术立场看来,不管政治不论地位,蒋介石老先生是真正通达理学的。如果他现在仍在世的话,我不会提他,不过〗百年之后,历史上看他有关儒家的学术成就,会超过他功业的成就。他在世的时候一天静坐三次,每次大约两个钟头。他不盘腿坐,就是平常这样坐着打坐。他有一句名言:“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这是他对于理学的境界,对于心性修养,尤其对于邵康节的研究,属于他自己总结的心得。他在传记里提到过,二十几岁时替母亲抄写《楞严经》、《维摩诘经》,佛经看过很多,靠老太太的督促,对于佛学有一点了解。蒋先生这一副联语,就是邵康节的“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的引申,比理学家东说西说的简单扼要,说得很明白。
我们再回来看邵康节这一句“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1移”。道家所谓天心就是佛学讲的无念真如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天心叫做“天心正运”,运就是运动的意思,就是这一刹那之间,指南针刚停在那里,对着南北极最准的这一刹那。所以有些算命看风水地理的,要想懂天心正运就很难了,那是极微之间,刹那之间。所以天心也就是佛家讲明心见性那个阶段,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时。“天心无改移”,这个时候,阳气将要发动,道家叫无阴阳之地,不阴也不阳。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谓止的道理。
品性理性工夫
我希望年轻同学们注意,中国文化在秦以前是儒、墨、道三家。儒家以孔子代表,墨家是墨子,到唐宋以后才是儒、释、道三家。老子、孔子、释遨牟尼,这三位都是我们的根本上师,根本的大老师,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从心理人手,达到形而上道。据我的知识范围所及,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学没有跳过如来的手心的。当然我的知识并不一定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