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关之象,一关一关很难转啊!冲上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腰部,腰酸背痛就来了。尤其老年,各种病象都来了,不是你工夫做出毛病,是你本来那个机器就是坏的,当阳能要上冲时,一定要先把你修补,所以病象就来啦。一点一点,慢慢阳气培养上来,上升到南方的离卦,就到了头顶。到头顶以后也不算数,这不过是一个作用,真到了头顶的脉轮都打开了,在密宗,头顶叫做大乐轮,头顶脉轮真的打通了,全身都永远在舒服快感中。
大家修行的人,一百个找不到半个成功的,为什么?第一,大家都想修长生不老,更希望又有钱,也有官,寿也长,儿子孝顺女儿好,媳妇更听话,自己还要成佛当神仙,
天下的好处会都给你占光吗?不可能。有这样多的愿望,每天打坐十几分钟,心都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气不会回到坎卦幽阙之中,不会聚到正子位上,这个一阳决不会来复的。大家有的人肚子跳一下,气动一下以为是工夫,那是见鬼!那根本没有关系,是你经脉穴道有些不通,真的通了的人不会有震动的,不会跳动的。像一个水管一样,很通畅时,它不会弹动了,如果噗噗跳动,这个水管里头一定有问题,有障碍才发生震动现象。所以不要认为那个就是工夫,把这个道理懂了,这一段就看懂了。
“正子位上,月当朔之象也”,拿月亮天体来讲,正是阴历的月尾到下月初三之间,眉毛月刚刚呈现,就是一阳来复的现象,这是讲坎卦。
—反一枺厝槐浠?br/
“离居南方,向明之地,正午位上,日当昼之象也。”有时道书上画一个图,头上画一个卦说是离,下面画一个卦说是坎,你就看不懂啦。你读懂了就晓得那些都是代号。说离卦居南方,人体来讲离为火在上面,离代表太阳光明,所以是“向明之地”。我们睡醒了,首先脑筋清醒,眼睛睁开就代表离卦作用。“正苄位上”,拿天体时间来讲,每天午时正十二点是离卦的时候,十二点过后不久阳极阴生,就变成下午了,下午就是阴的现象。一年来讲这个正午就是午月(五月、到了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又开始了。说离卦在南方这个地区向明之地,何其光明的境界!不管你学佛学道、学密宗学显教打坐做工夫,静极则阳生,光明透露的时候,你
1。玄
|35
说再想空下去,什么念头都不起,就做不到了。有些人说自己工夫垮了!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一反一复是必然的现象,静极了就动。这个动不是思想妄念的动,是阴暗极了则光明的现象。但是这个光明来了,不要跟它走,哎哟!我又看到一片光啦!得了天眼通啦!最后神通没有得到,变成精神分裂。所以,到了下降这个阶段,也要一念不生,知而不取,知道而不执着这些境界现象。拿《易经》理象数来讲,这是现象,你要把握那个理,才晓得下一步是什么,你就都清楚啦。所以这步境界用不着稀奇,也用不着拒绝,它是必定经过的现象。
(bp;这个正午的位上,拿天体来比喻是太阳当顶,由阳转阴,是一阴一阳,跟我们精神一样。我们普通人夜里疲倦了就睡觉,我们的精神魂魄向下走了,就是“坎居北方,幽阙之中”。精神够了头脑清醒了,就等于太阳出来天亮了,是一反一复的现象,是呆定的。生命本来就是这样,你要快也快不起来,说天亮了,马上要它天黑做不到,它是一步一步到了那个境界的,所以你要急就章达到那个目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境界一光明一黑暗,一动一静之间,一反一复之间,都是现象,还不是道。
动好均平
那么修道是什么呢?就是坎离两卦的水火,要使它凝结为一。所以他说“水火均平,方得交济为用。一或偏胜,便致薄蚀为灾。日月之相薄蚀,即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之义也”。所以你看道书,这些理论把握不住,你修道的工夫永远是白做。光是身体上有感觉啊,转来转去没有用的,不会成功的。你跑步啊打拳啊,动中求静,体能累了自然什么都不想了。修道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所以说一动一静之间,一定会变成偏胜。修道的人,如果道理搞不清楚,一定会走偏,水火不会平均。在光明的境界里,被光明牵走啦,光明境界可以产生精神健旺,就是道家说的,“日出没,比精神之衰旺;月盈亏,比气血之盛衰”。
你们大家打坐有经验,当你比较灰心,精神也疲累时,打起坐来一下子好像人定了。实际上不是入定,是月亮一样虚了要下沉了。所以不要把那个昏沉的境相当成定。坐久了以后,一阳来复,精神旺起来不想坐了,所以做工夫难就难在这里。你们很多人早上上班以前打坐,坐得差不多了,要上班去了!一天到晚忙,心里根本没有宁静。晚上打坐,一坐起来就想睡觉,嗯!坐好了要去睡了。真修行打坐不是这样子!等到你事情做完了跑去打坐,那是休息,永远不会成功。就是要你睡够了,精神好的时候,看你定不定得下去。但是,精神好的时候打坐,反而坐不住,心里也坐不住,屁股也坐不住,腿也坐不住,坐在那里想,这是干什么!何必坐呢!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就下座了。所以做工夫永远不上路。真的修道上路,就是“持盈保泰”四个字,“盈”就是精神满的时候要把它保持,水装满了不使它漏掉,永远保持这个满。“泰”是太平的时候,充满的时候,心情泰然,永远把它保持。有人说,哎呀现在不行,等我事情搞完了,一定学佛修道。搞了几十年,棺材已经抬到前面了,还有件事没搞完呢,这哪里是修道!只好进棺材,下辈子再说吧,
都是不能切断。
这个道理就是说水火要均平,如何能使水火均平?就是动与静之间“交济为用”,这四个字很难办了。人这个生命很难弄,有时我们心想静,身体不能静,身体精神很强化,不想休息。有时候我们身体疲劳极了,尤其是打麻将,一边打呵欠一边硬舍不得,头已经昏啦,还是要打,因为心不肯休息。这两个都把人拉住了。做事业的人一样,做生意的做官的,老兄该退休啦!我早就想退休,不过还有几个月,还有几件事做完了来,就像麻将桌上那样死打,是同样的道理。这个是水火不能均平,你要把身心拉平均,难啦!这个要自己体会、自己检查了。
人有时是气旺血不够,有些人你看活得很健康,实际上他已经很衰败了。有人虽然血压低贫血,他生命活力强得很,那是靠他的气。以道家的医学来讲,有些人看似健康,气已经衰败了,气血两样能够拉平均也很难。再进一步呢,心念,这个思想念头,动静之间拉到平均,也是很难。这些在道家都属于火候,没有固定的方法,你看清楚了才可以修道,可以随意地把水火相交,相交以后就产生新的生命。这是说“交济为用”。
不可偏询一边
下面就吩咐我们修道做工夫,偏一点都不行。有时你说这一次坐得很好,这几天心境很宁静,好哇好娃,你太偏向宁静也糟了!马上下一步就出问题。所以“一或偏胜,便致薄蚀为灾”。有时生理盖过了心理,有时心理的精神健旺不能停止,年轻人想修道,心理上那个火气灭不掉,有时生理上作用使他没有办法。“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老年人修道觉得自己道德修养都很高了,对什么都不动念了。我常跟老年朋友讲,你不要吹啦,不是你修养高,实在你没得本钱啦!要有本钱而不做才行。有杀人的武器,但这把刀不杀人而救人,那叫修行!你老了,叫你杀人拿起刀都发抖,那能算守戒吗?所以就是两样不均平。一旦不平均,不是有月蚀的现象,就是日蚀的现象;不是精神不够,就是身上的气血不够了。所以工夫永远不会做好的。“即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之义也”,水把自性的光明都灭掉了。“当与中篇,晦朔薄蚀,掩冒相倾”,参看《参同契》的中篇这一段,就是专门讲解如何使身心做到均衡的境界。
佛家怎么讲呢?释迩牟尼佛专讲原理心性之学,实际上原理懂了,工夫就在内了。释迹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讲了两句话一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你就是不能平等,做不到。这个法门平等,是要做到均平无有高下,你偏了一边都不对。如果你读《金刚经》,体会全盘都是做工夫的话,你就都看通了,这样叫做融会贯通。当然我这样一讲,如果给法师们或专门研究佛学的人士听到,他们会说:“你看南某人,所以叫他外填,佛决不是讲这个。”究竟是他外道或是我外道啊?反正大家外成一堆啦!没有关系。实际上我告诉你们,是要从经书中找参考,佛家、儒家、道家很多东西都讲同样一个作用。
水不甚火不衰时如何
“虽然此特言其变耳,若水不过盛,火不过衰,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水火自然之性情,即阴阳交感之常道,薄蚀灾变,何自而生。”这一段,他讲每一步工夫来了一定起变化的,我们人没有成道以前,不能够均平,不能永远保持住平,所以不能成道。大概在座许多搞打坐的都有经验,因此我经常讲你们做工夫有时瞎猫撞到死老鼠,难得两三年撞一回,撞到觉得得道了,就很有信心。过不了半天垮掉啦,因为不能均平。你说你的工夫真垮掉了吗?好的境界后来好像都没有,其实一点都没有垮的,是你不明白道理。
所以佛也告诉你了,可是你们佛经看不懂,现在道家也告诉你道门了。刚才讲过,这等于你们气脉一样,一下从顶上来,一下又沉下去;有时到了顶上睡也睡不着,要它下降做不到,也很痛苦,对不对?有时要想阳气上升,起不来,弯腰驼背也很痛苦,对不对?不能均平嘛!就是你理不通,现在告诉你,刚才讲的这个均平之理,他说“虽然此特言其变耳”,他说我们上面所讲的变,每个境界的变化道理不同,现象也不同,其中有个秘密。他说,“若水不过盛,火不过衰”,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只要一口气没有断以前,我们身体都是水没有过盛,所以肾水、血液、口水都没有过多嘛。水过盛就要向下流,对不对?水盛就是水太满了向下流,男女就起欲念。
“水不过盛”,它没有满出来,“火不过衰”,火在上面没有太衰败。譬如老人眼睛花了,火气阳气没有啦,那个电能电池用干了,就是火衰了。可是老了虽衰,仍然剩了一点点,虽然只剩了一点点水火,那个种子还在呀,你自己可以把它点燃的,那容易得很!但是难就难在放不下。儿女放不下,钱财放不下,功名放不下,衣服放不下,头发放不下,没有一样肯放下的。谁能真放下?有两个人,一个死掉了,一个还没有生,包括我们在内都不肯放下。要放下就不讲这个书了,你也不要来听啦,都没有放下啊!
因此剩一点点水,剩一点点火,你自己不肯去点,也点不燃,水也涨不起来。假设“水不过盛,火不过衰”,水火是自然的现象,虽然我今天几十岁,只要一口气在,水火还是这个现象。所以只要能“心一境性”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