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虽然在部委里挂着正处的实职,这小子足足请了两三个月的假准备过年之前就耗在碧桂苑上边了,年后才回部委里边工作。
不过这也不奇怪,南巡以来,改革春风遍地吹,挂着下海和辞职下海的官员无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按照国家人事部事后的估计邓公南巡之后的一年,辞官下海者有十二万人不辞官却又投身商业的人超过了一千万,另外还有大约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经商,像高卫这样的其实大有人在。
单秀玲和她手底下的那班子营销策划的高手对刘洵的离开倒是一脸的幽怨,刘洵走了,可就没有这么个大师级的人物来指点他们了,这么好的老师,那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事实上,刘洵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便彻底的让这班人心服口服,从刘洵口中说出来的种种策划…手段,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精妙绝伦,而他们以往引以为豪的创意,和刘洵比起来简直连乞丐都不如,他们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
有时候,只听刘洵几句话便有让他们茅塞顿开的感觉,两天时间便感觉,自己的整个思想都有焕然一新的想法,他们自然不知道,刘洵在给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时不时的就会把另外一个时空的很多经典案例和理论结合自己的理解穿插进去,所谓的生而知之者显然是不存在的。
好在这些人现在还不知道刘洵的年龄,如果知道刘洵现在仅仅是一个高一学生的话,不知道这些自诩营销策划的高手们会不会羞愤而亡。
不过单秀玲和连浩天都打定了主意,隔一段时间一定要让刘洵给这帮骄傲的小子培训一次折折他们的傲气也长长他们的水平。而且,单秀玲已经让人着手把刘洵说过的理论知识都整理起来,然后制成小
册子排版印刷,以方便招聘新人之后继续教导。
刘洵现在可还不知晓,日后被国内外大学灌注以刘氏理论的诸多著名商界理论,原来便是从单秀玲突发奇想的这个小册子开始流传出去的,不过现在的单秀玲可不知道这些理论日后的影响力。
东海到锦江的飞机上,刘洵饶有兴致的看着一份前几天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边写着一篇《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话说,这个文章的作者在前几天还受到了官方的批评,认为他发表了不当的〖言〗论,可是现在,才事隔几天便风向大变,已经有人把这六个字当成〖中〗国人的新口号喊出来了。
刘洵暗暗在心中感慨了一声,邓公的南巡风潮,果真刮的不轻啊,而且比另外一个时空的,似乎还要热烈上三分来。
想着想着,又想到报纸上边说的脑体倒挂的事情来,刘洵暗想,80
年代后几年世人争说的“脑体倒挂”
一“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脑力劳动者收入低于体力劳动者的脑体倒挂的情况,后世一直说是在90年代末期才能彻底扭转的。
但其实仔细想想,真正的转折点,其实便应该是在从邓公南巡开始吧……………,
高黛儿这小妞,现在是缠上刘洵了,刘洵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飞机上和刘洵坐的偶是邻座,几分钟就要小小的ā扰他一下,这个小魔女ā扰人的手段,那简直是层出不穷,搞的刘洵一个头两个大,差点便要卖身求荣答应让高黛儿做女朋友了。当然,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当他专注起来的时候,高黛儿看着他,却也是妙目连连的ā痴样。
几个人到了锦江市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钟,刘洵照例到滨河小
区过夜,成渝则拉着高黛儿和江雪妩到她在锦江市的房子,不过见到周瑞青的时候,刘洵却是眼睛一亮,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刘洵见到周瑞青便觉得有喜事发生了。
“外公,是不是〖中〗央对你的下一步要落幕哪儿,已经有了定论了?”
周瑞青笑着放下手中的报纸“大体算是定下来了,如果没有什么重大事件的话,应该不会变了,昨天的时候中组部已经通过气,不离十了。”
刘洵脸上一喜,折腾了这么久,终于还是有了结果,也不枉自己ā了那么大的心思帮外公写好那篇文章。
“外公,是进入〖中〗央还是到安南?”刘洵试探着问了一句。
“是到安南,〖中〗央与你外公我,无缘呢。”周瑞青还故意叹息了一声。
刘洵呵呵一笑“外公之前又不是没有在部委里边呆过,也没什么好可惜的,封疆大吏,手握一方大权施展中沟壑大概才是外公真正想要的。对了,外公过去安南,是当省委副〖书〗记还是常务副省长?”
周瑞青对刘洵竖起两根手指头“你外公我呀,这次也算难得一身多职啊,〖中〗央这次的决心,很大呢。”
刘洵愣了一下,过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