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刘洵到底来自于十多年后,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利弊知道的很多,十多年后,各个论坛中对这两种经济体制的利弊分析有很多很多有见地的文章,刘洵也便挑着说了一些,倒也让周瑞青大有收获,直感慨,自己这个外孙,果真不是常人。
不过说到计划1经济,刘洵倒是记起来一件事情,一直被市场经济的铁杆支持者拿来打击计划经济的支持者。
这件事说的是锦江市的电缆厂和铜厂之间的事情,也算是一件奇事了。
大致便是这样,锦江市内有一个大型的电缆厂,电缆厂是用铜的大户,每年都需要采购大量的铜来制造电缆,而在该电缆厂的对门,隔着不到三十米远便有一个大型的铜厂。
照理说,电缆厂用铜,铜厂产铜,两厂之间的距离仅有三十米,电缆厂到铜厂去购买铜,似乎正好。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个样子的,电缆厂并不是从对门的铜厂购买铜,而是每年必须从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南方购买铜。
短短的不到三十米,却像是牛郎织女之间的天同,把两厂隔开,老死不相往来。
是锦江市铜厂的铜质量低吗?不是。
那是锦江市铜厂的铜价格高吗?也不是。
那为什么放着近在咫尺的铜厂不购买,却要舍近求远的跑到远在南方的地方去买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电缆厂属于机械部管辖,而铜厂属于冶金部管辖,在计划1经济的时代,两厂之间不能发生直接的购买关系。
电缆厂用铜,是通过机械部的调拨的,而铜厂产的铜,也要通过冶金部的统一管理,所以,这就造成了仅仅三十米之隔,却把两个原本可以齿相依的厂子给隔开了三十年。
电缆厂每年需要几万吨的铜,每吨铜从南方省市运过来,单单每吨的运费便要几百元,而同样质量的铜价,甚至比锦江市铜厂的铜价而略高,仅仅运费这一项,每年便多了一千多万的额外运输ā费。
而事实上,这种例子在计划经济时代,并不仅仅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不像锦江市的电缆厂和铜厂那样巧合,两厂门对门只隔了不到三十米。
两人谈了有大半个小时才结束,周瑞青转头便问起了中海市的事情。
“怎么,外公也关注中海市?”
刘洵问过之后随即便反应过来,自己这不是多此一举嘛。三年前春夏之交发生在北京的那件事,大概还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吧,这次中海市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虽然质和那次的质不一样,造成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恶劣,但毕竟也是一场参与人员众多的暴乱,而且还涉及到金融系统内部的事情,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心惊肉跳呢,像周瑞青这种层次的官员,哪有不关注的道理。
周瑞青微微叹了一口气“闹的那么大,哪有不关注的道理,对了,你刚刚从中海过来,对那边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吧,给我说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刘洵点了点头,周瑞青虽然看了报告,不过那些东西,毕竟比不得自己亲身经历来得〖真〗实。不过刘洵却是先从他自己说起,而不是说中海市的事情。
刘洵把他如何听到新股发行的消息,如何判断出有可能存在暴乱的潜在因子,又是如何通知了王云广等等的事情从头到尾的给周瑞青说了一遍。
不过他这一套说下来,却把周瑞青给听的目瞪口呆,直感慨,原来自己这个外孙果真是个妖孽,早前便预料到了暴乱的发生,只不过告诉了王云广之后,却也没来得及阻止。
周瑞青原本便知道成渝与王家之间的关系的,只不过之前没有和刘洵提过,这会儿听到刘洵和王云广之间发生的事情,也不得不感慨自己这个外孙的妖孽。
“原来竟是这般的情形,不过不管如何,我看呢,这次过后,王家是要欠下你一个大大的人情了,你日后不管从政还是经商,倒都可以好好利用一番。就是不知道,这次过后,王云广要调到哪儿去。”刘洵点了点头,此次王家欠下自己人情那是必然的,正好成为自己日后的政治助力,至于王云广调出中海市,这也可以想象,指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应该便是近期的事情。
中海市此次发生这种事情,可以想象,中海市的金融系统内部肯定是集体的,根据刘洵另外一个时空的了解,参与分者,高达四千多人,至于政府机关内部,也未尝没有关系户通过各种手段来分抽签表,或者说,根本就是普遍现象。
王云广此次在这次事件中能躲避过〖中〗央的责难这不假,不过整个中海市绝大部分的官员都处于风暴中,肯定要受到处分的,只有以王云广为首的少数官员获利,那可就不大好了,那是要遭人记恨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