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1 / 2)

+A -A

        两个人在车上都开始打电话。方雅先接通,张然就无论如何也通不了,一直占线。他妈都给一个人打,怎么打的通,哈哈!张然的师姐是方雅以前在三星的上司,确实有缘哈。

        后来两个人就一直熟络的很,基本上整成了密友,每天都要在上乱片两句,还常常深夜电话,倾诉一些有关男人的话题。张然是典型丧海女拧,反正就那个味儿,不说大家也了改哈。方雅虽然只是半个上海人,但她能听懂上海话,而且性格里面……说老实话,我觉得她完全就是个上海女人!所以两个女孩子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你想嘛,p500的外企,在中国的职员总共加起来都并没有多少,能够在异地找到个同类,那种感觉肯定很爽哈。

        在《青春》第三季《最珍贵年轻的心》里面,其实最初都有这一句“方雅完全就是个上海女人!”,但是后来我们怕引起上海的朋友反感,又把这一句删掉了。因为要这样写就要费很多笔墨来解释这个不是地域偏见,而方雅在《青春》第三季里面并非主人公,解释的太多又怕整成了王大妈的裹脚布,所以最后干脆来个“直接略过”……这样就造成了在那一季里方雅的性格表现非常不充分,很多朋友后来都说“不喜欢‘方雅’,一点也不喜欢!比‘程璐’和‘阿芸’差远了!你怎么会和这样一个女孩子谈过朋友?你丫憋慌了没地方发泄?”,我日……老子只好来一句“本大爷只是故事原型之一,他妈很多事情又不是我能决定的!”

        我们整个r,包括故事里面的“原型”和“关联人物”,都是很坦诚的人,我们没有必要太作或者是太暗。把“方雅”作为《最后》第二季的主人公,并非是在为《最珍贵年轻的心》做补锅匠或者裱糊匠,而是我们认为:作为献给70的真实文字,中国大陆外企的兄弟姐妹是必不可少的群体,大家都在里面奋斗和牺牲过,开心和痛苦过,这是我们的青春年代!

        结束崇高,扯回正文:

        最早我在西安认识方雅的时候,要不是她口音略带点东北味,老子可能多半都要把她当成上海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我从小就有:小时候单位里有个阿姨,就是上海知青,说话一股黄浦江味道,身上随时都很香,从来不去公共澡堂洗澡,和卖菜的小贩讲价一般要站半个小时以上。不过她对我还挺好的,很喜欢我,经常给我糖吃,有次回上海探亲还买了一个玩具汽车带回来送我……后来上大学、工作、走南闯北,又接触过很多上海人,至今仍然有联系的唯一个儿时朋友,就是早已跟随父母回上海的一个娃。上海人并非很多小p孩理解的那样,那些“缺点”其实无非都是一些地域性格差异而已。东北人直爽?西北人朴实?广东人顾家?北京人有礼貌?四川人重感情?你丫知道的只是皮毛!

        方雅的这种性格,很可能和她老妈有关。虽然父母从小就送孩子去学舞蹈的很多,但是估计没哪个老妈会要求自己的女儿平时走路都要保持“优雅”,和同学摆龙门阵都要注意“仪态”,小孩子懂什么“仪态”?靠……程璐的老妈也是上海人,她也是从小就跳舞,而且上中学之前都一直在上海生活,但是她和方雅的差别真太大了。这个问题以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后来慢慢认识的熟人朋友有小孩的越来越多,接触多了,我才恍然大悟: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从小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程璐老妈以前当兵的时候就是文艺兵,程璐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那样的。所以她潜意识里就会觉得那些东西稀松平常,没什么了不起的。从小练舞也不过是为了“有艺术特长”,升学的时候能加加分,或者像她老爸说的“能锻炼身体也8错!”所以她大学时从来不会主动对人家说会跳芭蕾舞,工作后除了单位组织文艺表演,她几乎没去参加过任何这类活动。方雅就完全不一样,她从小练舞完全是老妈逼的,并非她自发的,把这个东西当成了培养女儿能有一个更好未来的踏脚板。或者说,知青的尴尬处境以及自己年轻时被耽搁了的梦想,都放到女儿身上了。所以方雅在这种高压下,才能练成半专业水平,而且什么都能来,不像程璐只会跳芭蕾。

        这里借用张俊的一句话能够更形象的表达。我2004年夏天到兰州干活的时候,几经辗转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他。两个人在黄河边喝了个大醉,互相倾吐一些“男人话题”,总结自己经历过的女人。张帅哥和大傻应该是在这整个故事中,唯一两个除了我之外和程璐方雅都很熟的人。他娃总结:程璐就是一个中国移办公室大姐,只不过会跳舞,业余爱好而已;方雅是和我(指张俊自己)一样的人,“舞蹈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优雅舞步让我们能够在繁华都市找到灵魂的寄托”……后面的更酸,就不写了。这个现在应该已经32岁的老帅哥,虾子越来越挨打了哈^_^

        张然在港汇已经等了一会儿,方雅一走进餐厅,她就迎上去,很夸张的表情“,爱死你了!”方雅也来个“不要太想我啊!”……我日,大家忍到,不要干呕。

        两个人没吃两口就开始比谁更“资”:张然“不经意”说她的包是啥啥牌子的,方雅也“不经意”说自己的纱巾是燕莎整的啥啥货,然后又开始摆的某男又如何,海龟老板泡了个某电视台的主持人又如何(说的时候要面带b4状),公司新弄了个啥规定又如何,去年的r请的某明星又如何,常去的某咖啡厅又如何……这些都是些固有套路哈!其实我一直都想说,原来普华的那些女同事,和他们这种“真正的外企”比,实在有点……太土了。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可能因为pbp;后来张然问“找到新公司了吗?”

        方雅优雅笑“暂时还没有……先安顿下来再说吧!”

        “好羡慕你啊,可以有段时间放松”(太假打了!)

        “放松什么呀,我吃了上顿就没下顿了”

        “切,不会吧,方大小姐还能饿死啊?你要找个工作可比我容易多了……我可不敢随便跳,我老妈厉害的很呢”

        方雅笑笑“别提你妈了,每次一提就收不住口……对了,有没有什么好的机会推荐?”

        张然埋头想了想,有点犹豫“倒是有一个……不过,我怕你不愿意……”

        方雅一下子来了精神“说说!”

        “我有个以前的大学校友,刚从日本回来,在,他说他缺个”

        “具体做什么的啊?”

        张然撇撇嘴“说的是,但是日资公司,你知道的啊,我估计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秘书吧……所以我怕你不太愿意”

        方雅想了想“管他的,试试看!”

        “那好,我马上打电话!”

        张然这点还是对,虽然是个作女,但是碰上能帮忙的时候,还是不含糊。于是摸出手机就开始中电话,和对方说话的时候换成了一口上海普通话“是我朋友额……老漂亮的,老能干的……见见伐?”

        张小资可不是上海的那些街头,一见外地人就说上海话,必须说普通话的时候也故意带点上海口音,好让人家不要误会自己的“出身”。她娃毕竟是顶级外企有点小的,对“土”“洋”的观念还是搞得很清楚的。她在公司里除了和几个关系很熟的上海本地同事外,对其他人(包括关系不熟的本地同事)都几乎从来不说上普,更别说上海话,全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俗话说档次档次,素质素质,这就是差别。有些假外企的作,无论你怎么装,这些东西始终是装不出来的。我们还是赞张小资一个哈^_^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让青春继续 第110章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