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2 / 2)

+A -A

        黄启蒙和杜小兰就任由孩子们玩。

        他们也玩。

        黄启蒙选择最好的背景给杜小兰拍照,红山嘴是唐代大将秦琼和将军尉迟恭以鞭和锏较量决一雌雄的地方,秦琼挨了尉迟恭3鞭。第三鞭下去,秦琼也顶不住了,一口血涌了上来,但他又把血咽了下去。为了给唐王收一员虎将,不能露出马脚。秦琼挺完3下,尉迟恭心中发慌,只好听天由命。秦琼把两只锏合在一只手里,这力量就大了,一锏打出去,尉迟恭五脏六腑翻了个,“哇”一口血喷出来,一下全喷在山嘴的岩石上,把整个山嘴染得通红,从此这个山嘴就起名叫红山嘴,每当太阳一照血红血红的。尉迟恭也归顺唐朝,成为国家的栋梁。

        杜小兰站在田野里,她的身后是红山嘴,夕阳射了过来,红山嘴血红一片。杜小兰在这血红的背景中显得分外好看,她穿了一件黑地白花的夹袄,是她自己做的,这花色在县城绝无仅有,是北京下放来的女医生送给她的。黄启蒙好像第一次发现妻子杜小兰的漂亮,他正面侧面左面右面不停地给杜小兰拍照,杜小兰又一味地让黄启蒙给蓉儿和松儿拍照。黄启蒙心里便不愉快地想,杜小兰真是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你要她好好生活,她又去顾及孩子。杜小兰则想:孩子是我生命的支柱啊,没有孩子,我为谁奔命呢?

        黄启蒙给予她的痛苦记忆,一时半会儿是很难从心里抹去的,杜小兰总想寻机离开他一段时间,她的目的很简单,让他尝尝没有妻子的滋味。

        杜小兰果然有了机会,去外省医学院检验进修班学习半年。

        在她决定走的时候,黄启蒙显得很忧伤。

        你不能不去吗?黄启蒙斜倚在枕头上,那是一只双人枕,里面塞满了乔麦皮,一动发出沙沙的响声。

        杜小兰依然收拾自己的东西,她好像没听见黄启蒙的话,她的态度让黄启蒙有点尴尬。黄启蒙就把方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这下,杜小兰没有理由不搭腔了。她看看黄启蒙说:“让我不去也可以,但你必须把那个婊子丢掉。”

        “你看你,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什么时候又念起她了,我还敢吗?”黄启蒙直起身子。

        杜小兰不屑地说:“那谁知道,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反正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黄启蒙忽地站起来,一下子把杜小兰抱住,“真的,小兰,你别走了,你一去半年,时间太长了,我熬不住啊!”

        杜小兰挣脱黄启蒙,认真地看着他说:“这正是考验你的好时机,看你改造好还是没改造好,思想认识提高没有。”

        黄启蒙说:“夫妻之间那点事,你还真给上纲上线了啊!”

        杜小兰很严肃地看着黄启蒙,许久许久才说:“黄启蒙,你的思想没改造好啊,这可是路线问题啊,路线模糊,将来你还会犯错误。”

        黄启蒙第一次在杜小兰面前垂下头去,他觉得杜小兰的翅膀硬起来了。

        。。。。

        第十九章爸爸的房间充满了故事

        杜小兰走后,黄启蒙陷入了对政治的追逐中,他放弃了医院的工作,全天泡在县文化馆创作组里。蓉儿和松儿只好越来越重地依恋大姑。

        蓉儿放学以后仍是要采两筐猪草,帮大姑做杂事。做完了,天也黑下来。

        黄启蒙天黑以后要到文化馆写剧本,大姑倚在炕角打麻绳,钹锤在暗色的灯影里像皮影戏的道具上上下下地跳跃,大姑挽了发髻的脑袋一会儿贴在墙上,一会儿晃到地下。

        蓉儿望着那影子发呆,想妈妈。想着想着,她就暗自落起泪来,她觉得生活中的自己什么都没有,没有妈妈的呵护,没有爸爸的疼爱,有的只是大姑打麻绳的钹锤声和猪圈里两头肥猪无聊的哼哼。她推推松儿,松儿已经像条死狗一样睡着了,嘴里流着哈喇子。蓉儿给松儿翻了个身,让他仰面朝天,然后蓉儿下炕穿上鞋子奔向另一个房间。这是爸爸妈妈的房间,蓉儿平时不进来,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蓉儿更不敢进来,爸爸黄启蒙总是阴着脸在灯光下看书。他不允许蓉儿翻他的书看。

        现在蓉儿走进爸爸的房间,直奔那一摞书,蓉儿将那一摞书扒开,立刻掉出几本样板戏,蓉儿又扒,是一本《迎春花》。蓉儿翻了几页,上面的字她差不多已经全认识了,蓉儿就静静地看下去,一页一页地看,书里的事情离蓉儿那么遥远,但人物和故事对蓉儿又有着强烈的吸引。蓉儿一会儿笑起来,一会儿又紧张地咬住嘴唇。她情绪的起伏一定被隔壁的大姑听见了,大姑抬高嗓门说:“蓉儿,你可别乱翻你爸爸的东西哟,他回来会和你吵架的!”

        蓉儿像听耳旁风一样不理睬大姑,她想只要爸爸不回来,她就不出这个屋门。

        蓉儿闷在爸爸的屋里,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让蓉儿大饱眼福、别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