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A -A

        元忽必烈后世子孙中,有七人前往萨迦'注',大约迷失了路流落此地。当地人见他们骁勇异常,骑射技术超群,便拥戴他们为王。此后六百年来霍尔家族便世代继承王位。本来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而当时的萨迦王朝也将全藏所奉喇嘛教推向一个高潮,本教已被贬斥到边远区域诸如巴青、丁青一带,不知这些元皇族怎样就入乡随俗,不仅改信了本教,且王族每一代人中都要派出一人出任本教大寺罗布寺活佛。巴青所在的三十九族地区,数百年来历经“蒙”、“汉”、“藏”时期,征战、厮杀、反抗、血洗,与沉寂岁月相交替,一幕幕历史剧惊心动魄。从外观看来,今天这片群山环绕的牧场已不见往昔遗痕;但稍稍深入一下,便隐约可见本教原始而生动的巨魂正翱翔于巴青精神世界的领空。

        我在巴青呆的时间很短不说,最重要的是,迟到了两天错过了一个难得之机:坐落在县城附近的巴仓寺前天火葬了本寺三岁小活佛。听说仪式比较隆重。央求巴青的几位藏汉族朋友带我参观一下巴仓寺,顺便讲讲本教和火葬的事儿,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此毫无兴趣,并为我对此地落后面的猎奇行为感到不悦。唯有县委领导人之一的嘎玛永丹例外。我们从文化角度看问题,而朋友们习惯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嘎玛永丹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巴青的历史、宗教及文化现象。

        巴青火葬习俗,是西藏多种丧葬仪式中最奢糜的一种。近几年来随着宗教政策的开放更是热闹非凡。虔诚至极的人们为一位亡故亲人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搞一次火葬,根据各家财力,耗用人民币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以至上万。

        准备工作一般进行半个月到二十天。选用上好的四方柏木料锯成板子,大小、长短、宽窄及数量各有规定。在板子上涂满黑墨,用金粉在板面书写经文。然后与长条经书捆成一捆,共一百八十捆备用。书写经文的金粉不宜从商人处购买,须用纯金块细细加工研磨。

        在火葬场地用草皮坯砌成房子大小的围墙,内铺一层布,布上铺青稞。用粮粑做成数以百计的盘子,盛满供物后一行行摆均匀:一排酥油坨坨,一排绸缎片片,一排碾碎的红玉绿玉,一排糖块干果,一排风干肉条,一排糌粑做的酥油灯。总之死者生前所享用的一切都须随身携带。

        尸体用白布裹好放进草皮围墙内,用数十上百斤酥油焚尸。大火一般持续一整天,围墙内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骨灰用布袋装好,有的保存,有的撒在神山顶峰,有的依据死者遗愿,有的则请教喇嘛。

        活佛火葬后要保存佛舍利。

        灵魂须过四十九天方能升天。这期间死者家人每天两次焚烧酥油糌粑为灵魂充饥,名之为“喂灵魂”。

        要请喇嘛念四十九天经超度亡灵,所请喇嘛从一两个到数十个不等。本教徒一般念《却巴》经,每天念两遍,共念一百遍。人死后三天里灵魂尚在体内,念经首先使灵与肉分离;其后灵魂依然盘绕不去,念经念到第四十九天,灵魂方才悲哀地顿悟:“噢,‘我’已经死了啊!”

        最后一天的经,要请有名望的喇嘛念,为灵魂升天送行。

        超度亡灵的四十九天里,要负责喇嘛饮食;仪式结束,喇嘛们牵着作为报酬的牛、羊,扬长而去。

        这种铺张真是惊人。无怪乎巴青百姓之外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陋习。这种重死不重生之举,其实有别于藏族心理传统,走上了一个极端。与西部某些地方的野丧习俗恰成鲜明对照。

        在安多、申扎一些荒僻地带,有将尸首置于原处,拆了帐篷搬家的习惯,当然这是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诸如找不到天葬师,没有天葬台,更没有喇嘛前来念经等等。但过于简陋的葬仪也悻乎常情。由此可见人烟稀少的地区,既少宗教色彩,也不拘于传统习俗。

        学者认为西藏本教源自泛神的灵气萨满教。在藏北,早期人类有关万物皆有神灵的原始意象虽因历史演替多少改变了某些形象,但仍万变不离其宗地源远流长地传承至今。本教经书历述了数千年来本教演化过程:蒙昧的原始宗教不知三宝,不讲因果轮回,不知天堂地狱,唯知鬼神给人带来祸福。直到敦巴辛绕建树了本教理论,雍仲本创立之后,本教遂成系统。

        据本教经书推算,雍仲本传入吐蕃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一十二年左右。吐蕃第一代王之前便有象雄十二种知识传往南方,内容无非敬神娱鬼、祈福禳灾之类法术。吐蕃第二代王木赤赞普时代,有文字形式的本教经典《杰朋赛德珍布》传入,此举大约促进形成了本教前弘期。据说其时吐蕃朝臣人手一册。吐蕃王木赤赞普成为当时本教首领之一。现在本教寺庙中供奉他的佛像,经书上也有他的画像和事迹。

        赤松德赞之后,佛本相融合,产生了新本教。那时本教地位已一落千丈。此后是长时间的寂寞。巴青县大多数本教寺庙在五世达赖时期修建。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最有作为、最为人称道的一位达赖。他对异教采取了开明宽容态度。更何况本教早已俯首称臣,(此前原本四十二个部落,后将今索县境内的索、荣布、军巴三部落送给五世达赖,说是为答谢,实际为生存之计。以至巴青一带成为后来的三十九族地区。)最近巴青龙嘎寺在申请恢复重建的行文中还特地抬出一个强有力的依据:龙嘎寺于某年经由五世达赖批准建寺……

        本教寺活佛从一个到多个不等。除灵童转世、经考试升任的途径与喇嘛教相同外。本教还特有一种“骨头”活佛,亦即家族血缘关系对某活佛地位的世代承袭。巴仓寺刚刚火葬的那位三岁小活佛,就是“骨头”活佛。他家住距县城五十公里的前塔乡,生了病送往县城医院时死于途中。

        除少量正规寺庙外,许多本教的乡间小寺民间气息很浓。专职住寺僧人不多,一般闲时集中念经,忙时各自务农。巴仓寺是规模较大的本教寺,到五十年代,常住喇嘛八十多人,全体僧人集中时多达二、三百人。现任索县县长金巴十多岁就在这个寺当小扎巴'注'。巴仓寺寺规严格,不准娶妻、杀生。金巴还记得一位青年僧人因与部落中一位女孩子相爱偷情,被逐出寺庙的情景:戴着纸糊的帽子,背着一袋牛粪灰,沿着巴青河走远了。他将永远不准重踏寺门。

        最近二十年来,情形混乱得多。寺庙被毁,僧人还俗;许多活佛娶妻生子,儿女满堂;已故活佛未能及时确认转世灵童。寺庙陆续恢复后,有的无意再返教门,有的则批妻别子洗心革面重作活佛。已故巴仓寺大活佛卓扎仁波钦有本身、说法、智慧三种身份,应有三个转世。如今三位转世已经找到:一位已来寺庙主持工作,而那小活佛却不幸故去,另有一位是永那乡三十多岁的副乡长,自家添置一台大汽车当起运输专业户。这位司机素喜打猎,那么杀生者怎么会被认作活佛呢?百姓们解释道,大凡活佛超度生灵,各有数量规定;任务没完成,他的转世要继续。杀生也是一种解脱和超度方法,以活佛之手帮助它们完成一道轮回之苦。

        后来这位司机活佛不再杀生。百姓们对先前判断更加确信无疑:怎么样,他不杀生了吧——前世活佛的超度任务完成了。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宗教对于藏族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从前的巴青各部落中,规定每户百姓只要有两个男孩,就须一个去寺庙当喇嘛,一个为头人支差。近些年修复了寺庙,男人们又不断拥向寺庙。索、巴青一带还常见家庭尼姑,尼姑当然不出嫁,将终生由父母兄弟家人供养。这种现状使许多人为之忧虑。同时这一带为数不少的百姓不挖虫草不杀生,家中牛羊成群,任凭自然老死而从不宰杀,宁肯拿粮食去别处换肉。

        不杀生的传统心理,大约也来自早期人类的一种原始意向。原始人与自然万象平等相处,从未感觉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有一丝一毫的优越,人类与万物共生共荣,其间有一种神秘的感应和交流。后来宗教又将人与动物各定为六道轮回之一,即人与畜也可互相转化,更鼓励了这种惜杀习惯。

        在藏北民间,传说虽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随手拈来,却绝少听到人类起源之类远古神话。藏南有神猴与罗刹女交合繁衍了藏族的说法,恐与后来传人的佛教有关,尚未深入考证;听说最早本教认为,世界是从蛋壳里孵化而成。曾拿这个问题请教本教首领传承人的雍仲加瓦,他证实赤松德赞时代出现的一本本教经书《僧度》中有这一说法;但雍仲加瓦显然不怎么信服,他说世界假如是从蛋壳里出来的,那么这只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本教现在这样论述世界的起源: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能够聚集生长。阳光下可以看见的一粒微尘,是由四十九个“多查热”组成。它的发生是水分、气体及热量的凝聚。

        原始世界存有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空生风,风吹火,火与水相撞,连续运动的结果,形成像煮沸后的牛奶的表层奶皮,“多查热”不断随之运动,“奶皮”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雍仲加瓦客观地说,凡宗教都认为地球是平面的而非球体的。

        巨风吹成的巨大山峰叫“热任”,风小些的造成七座山峰叫“热堆”,七山环绕大山,又有七湖环绕七山。山脚分布四大洲、八小洲……

        本教对于佛教长期、大量吸取的结果,造成了真伪莫辨的局面。想要搞出一点儿纯粹属于本教的东西也很难。以上解释尤其后半部分颇类佛教有关世界生成的说法,令人生疑。

        后来我从几本书中同时得知一本叫《卓浦》的经书有关于本教创世纪的较为可靠的记载。'注'雍仲加瓦详尽谈到了当前佛本异同——创始人不一,教义相同;本尊神不一,本教的本尊神众多;宗教舞蹈不同;所吹法号不同;手持法器不同,而喇嘛教的密宗则与本教一致;印度佛教不烧香、不摆供果、各地没有保护神,在这些方面,喇嘛教也受本教影响。

        本教也念六字真言,读音与喇嘛教不同;佛、本转山转圣物方向相反……

        ——由此看来,只是些细微末节的不同,佛、本已经大同小异了。

        曾作为印度国教的佛教自传向国外后,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渐渐衰亡了,印度教取而代之,十九世纪后,才由斯里兰卡重新输入,不过今非昔比,地位卑微。如同西藏的本教之于喇嘛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千余年来却在西藏发扬光大,历久不衰。奥秘正在于它早已进行过本土化的改造,早已适应了藏族精神传统的土壤与气候。被改造了的佛教在内容和形式上究竟离它的初衷有多远,没有多少西藏人理会这问题,以至于一位西方人抱打不平地指责:“喇嘛教的最后形式是不会得到其神圣的佛祖的承认的。”

        喇嘛教其实也是被征服者。佛、本之间的高度融合才使它植根于这片全民信教的土地。如本教一样,它带有明显的多神教痕迹。众神之间呈无政府状态,分工与相互关系始终不很明确。释迦牟尼与敦巴辛绕成了遥远的可敬畏不可亲近的佛像——在西藏,不适宜于一神化信仰的生长,理论化了的宗教外壳中,包容了藏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走过西藏 第3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