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2 / 2)

+A -A

        西藏除藏东和川西的康巴人有着深厚的经商传统并长于此道外,腹部地区的百姓们迄今也没能完全改变对于这一行当的偏见。次仁群培这样本分厚道的农民就以勤劳致富为荣,而认为除国营商业外,经商的人投机取巧,还不是你坑我,我坑你。次仁群培的这种道德评判在查古村有一定代表性。康巴人偶尔来村里收购旧瓷器旧卡垫时,村里人大都不欢迎。但是村里有人尤其是他们的子弟也都去经商了,见了世面,拿回了钱,盖了新房,家人穿着也体面,而且国家也不反对,村里的中老年人的态度也就变得踌躇,至少不把经商作为坏事。所以次仁群培也同意女婿随大流去拉萨闯荡一番。

        但是,这些新出现的现象对于查古村的古老传统意味着什么呢?

        望果节的拍摄令人泄气。我们发现设想中的查古村的岁时祭祀至此不仅虎头蛇尾,简直就难乎为继了。大敬神活动之后,我们又拍了次仁群培家的收割。但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女儿和前来帮工的姑娘们不是害羞就是根本不会唱。见我们急了,次仁群培才唱了一首收割的歌安慰我们——

        我们从这里割起,一直割到娘堆雄;

        娘堆的大官们呵,这是收割的时候。

        收割、运麦、打场时最为精彩的传统仪式全都消失了。

        而那些仪式是如此动人,富有人情味和戏剧色彩,那曾一年一度在这片田野中上演的寄托了多少单纯心愿的活剧,如今只能从查古村生长的知识分子群佩先生那儿来转述一二了——民俗学家廖东凡老师已先于我多年从群佩那里得知了这一切,发表于他的《雪域西藏风情录》中,在此我借用其中部分民歌诵词译文——举行开镰仪式那一天,走向田间的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尤其讲究必穿新鞋子新衬衣。首先祭把田地中央从春到秋守护了庄稼的白石“阿妈塞多”:在白石旁洒青稞酒和糌粑粉,并点燃桑烟。由村人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擅长辞令的老农,向白石唱诵道:“请吃吧,阿妈塞多,请吃吧,金石头妈妈!今天我们开镰啦。请告知青稞地里的神灵和生命,有头的藏起头,有脚的缩起脚;不藏头,不缩脚,我的右手拿着铁的家什来了,我的左手叉着五个手指来了;到时头挨刀、脚砍断,弄出个牦牛大的伤口我就不管啦!”

        又朝庄稼地唱诵道:“田地啊,你有时间等,我没工夫候。在春天和夏天,我们给你吃得不算坏,喝得不算坏,今后还要给你吃得更好,喝得更多,送肥送水,像服侍老爷喝茶喝酒一样勤快!今天我们割青稞,像酒徒喝酒一样彻底,像猎狗捕猎一样凶狂,像爱喝白的人喝酸奶子一样贪婪,像爱喝红的人喝牛血一样玩命!像岩羊跃过山岩,像黑猫跳过水槽,像白马驰过浅滩……”

        唱诵完毕,老农这才从腰间取下镰刀,从三个方向各割下一把青稞,捋下籽粒,朝天空、大地、江河抛撒,祭奠三界神只,宣告开镰收割。

        收割的季节对于农民来说,自然是最辛苦的季节,所以查古村人的收割歌的歌词中才有此时做悠闲牧女的愿望,才有拿比这还糟糕的事情来宽慰自己。

        这是无奈的幽默。然而毕竟是收获季,还有超越于劳累之上的喜悦和感激的更为热烈的情绪弥漫在原野。一人领诵,众人唱和——

        得到了!得到了!

        从大嘴的天那里我们赢得了收成,

        从小嘴的人那里我们赢得了收成,

        从寒霜底下我们赢得了收成,

        从冰雹下面我们赢得了收成……

        捡麦穗的日子里是约定俗成的操练圆圈舞“果谐”的时候,由老年人教练青年人。割麦子或者捡麦穗时,谁偶尔捡到一只牛角,他就拥有了一项特权:可以用这只牛角来敲打在场所有人的脑袋。于是田野上顿时大笑大闹——这里有个典故:藏族人把吝啬的人、暴躁的人都称作“牛角”。

        丰收的喜悦的确使人们沉醉,人们就索性假装烂醉如泥:将麦子运往打麦场上的仪式更加具有表演性。人们拿青稞麦秆扎成一个草人——草人和白石是同一神灵的象征物,从土地妈妈变而为丰收女神——假装酒醉的汉子蹲下身来想要背起她,却佯装背不动。

        于是一旁便有人代女神训导人们。

        夏季的时候我睡在雨地里,

        冬季的时候我睡在雪地里,

        正因如此庄稼才获得丰收,

        你们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理所当然地,田野上一片响应:

        “感谢啦感谢啦!”“对不起啊对不起!”

        草人妈妈这才不情愿地让人背起,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版主;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走过西藏 第71章 (2 / 2)